教育是立己立人的事業(yè)。毋庸置疑,教師走進學生的心,營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立己立人的可靠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大多因缺乏照顧、關注而變得內(nèi)向、敏感,那么,我們教師應該如何走進學生的心、把話說到學生心坎里呢?對此細細琢磨,一線教師究竟怎么做呢?筆者以為──“心”的走進,不亦宜乎?

身份置換,將心比心

人,在內(nèi)心深處都渴望得到認可、理解。學校,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理應搭建一個認可、理解學生的平臺。教師,作為這一平臺上在時間和空間維度距離學生最近的群體,在與學生的相處中,一定要學會身份置換,將心比心。

教師既要做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和服務者,又要學會身份置換,做學生成長的陪伴者和同行者。教師要學會設身處地地想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希望我的老師怎樣對待我;當我身處順境的時候,希望老師怎樣引導我;在我犯了錯誤、遭遇失敗沮喪的時候,我渴望老師如何安慰我。這樣將心比心,教師將會在理解學生的基礎上更貼心地把話說到學生的心坎里,成為值得學生信賴的人。

尊重學生,人格至上

教育是立人的,沒有尊重就沒有真正的教育??看直┖唵蔚姆绞綁悍W生,收獲的要么是唯唯諾諾的奴才,要么是口是心非的虛偽的“變色龍” 。因此,教師不能不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行,斟酌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時刻提醒自己——學生不是我們可以居高臨下訓導的群體,而是需要我們尊重引導的獨特的個體。唯有尊重,學生才更有可能向老師和學校敞開心扉,教師的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展開。

不靠壓服,而是尊重,拿什么教育引導學生呢?先賢早就提醒我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需要不斷砥礪自己的人格,不滿足于做傳授知識的教書匠,而應追求做言行一致、真誠坦蕩、平和儒雅的人師,在涵養(yǎng)人格的道路上,生命不息,追求不止,這樣,幾乎可以達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

正向激勵,委婉提醒

人,無論是作為成人的教師,還是未成年的學生,都有自我實現(xiàn)的追求。而學生的心理相對成人而言,更加率真、敏感,這也正是青年學生的希望、潛力之所在,教師要小心呵護。

學生在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當其階段性成功時,難免“春風得意馬蹄疾”,甚至“鋒芒畢露”,教師要委婉提醒,切忌挫傷學生的自信,在春風化雨中提醒學生戒驕戒躁。

同時,青少年學生還有心理相對敏感的一面,特別是在遇到挫折時,容易自暴自棄甚至一蹶不振,教師要做個細心觀察的有心人,做學生煩惱時值得信賴的傾聽者,做學生成長路上特別是困惑之途上的伙伴、解惑者,多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正向激勵學生,做陪伴學生走出迷途的領路人。

如此,我們教師會慢慢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學生會逐步將老師視為成長路上的“同道者”。

平等相待,打開心門

人,生而平等。中國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漫長的專制時代,因而作為中國的教師,我們尤須在內(nèi)心深處養(yǎng)成師生平等、人人平等的意識,并將人人平等的意識落實到與學生相處乃至與人相處的一言一行中去。這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需要,也是教師自我成長的要求。

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平等待人,特別要平等待生,以身作則,在師生相處中實實在在地給學生做出平等待人的榜樣,讓學生不僅感受來自教師和學校的溫暖,而且在耳濡目染中漸漸養(yǎng)成現(xiàn)代公民所必需的平等意識。這樣,不僅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將話說到學生心里有了希望,學生之間日漸冷漠的心門也有望慢慢打開,人們期盼的和諧社會也將隨之“水到渠成”。

“行勝于言”,如果我們一線教師能夠在教育教學中懂得將心比心、尊重學生、正向激勵、平等相待,并且切實落實于日常教育生活中,我們就可以逐步把話說到學生心里,也有望慢慢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這不僅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需要,也是全體學生教育的需要,甚至也是我們教師自我教育的需要!一線教師如果能在教育中追求“心”的走進,那將是我們師生的“無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