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新市民”(進城務工人員)奔走在城市建設的道路上,他們的子女也跟隨父母來到城市輾轉上學。面對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和風格迥異的教學方法,他們能適應嗎?怎樣才能讓“新市民”子女更快更好地接受教育、盡快融入班級融入城市生活?在具體教育教學過程中又會遇到哪些問題?帶著這一系列問題,我們走訪了西安市教育局相關領導。

1. 目前西安市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新市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有多少?占西安市總入學比是多少?

截至2016年底,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數846071名,其中“新市民”子女在校生數264820名,占當年在校生比例是31.30%。

2016年,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總人數201928名,其中“新市民”子女70717名,占入學總人數的35.02%。

2. 西安市學校能否滿足“新市民”子女入學的需求?

目前,全市全面滿足了“新市民”子女入學需求。西安市保障每一個符合條件的“新市民”子女“有學上”。

3. “新市民”子女學校西安有多少所?請列舉幾個典型學校。

為使廣大“新市民”子女享受同城待遇,西安市未設立專門的“新市民”子女學校,“新市民”子女招生入學“以流入地為主相對就近入學,以公辦學校為主免試入學”。

其中,新城區的東方中學、普天小學,碑林區的西信中學、何家村小學,蓮湖區的西安市第31中學、南小巷小學,灞橋區的西安市第34中學、東棗園小學,未央區的東前進小學、馬旗寨小學,雁塔區的紅星小學、西安市第98中學等學校接收了數量較多的“新市民”子女,這些學校辦學各具特色。

4. 對“新市民”子女入學問題,西安市教育局有何指導性、傾向性政策?

近年來,西安市“新市民”子女入學工作堅持“以流入地為主相對就近入學,以公辦學校為主免試入學”的原則,實施以居住證為主的“四證審核”制度,由各區縣教育局協調派位。

“新市民”子女入學的辦理時間、條件、程序和辦法由各區縣教育局確定。公辦學校資源不足的區縣教育局,可統籌安排進入接受政府委托的民辦學校就讀。

5. 近幾年來,西安市“新市民”子女入學率相比本土入學率怎么樣?“新市民”子女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在哪里?

據統計,2013年至2016年,全市義務教育“新市民”子女在校生分別是252504名、242720名、261654名和264820名,分別占當年在校生比例是32.23%、30.49%、32.08%和31.30%。

“新市民”子女主要分布在城六區、縣城,分布最密集、壓力較大的地區是雁塔區、未央區、蓮湖區;其他區縣的縣城壓力較大。

6. 有的家長說,為孩子上學,不知找哪個部門。

“新市民”子女入學的辦理時間、條件、程序和辦法由各區縣教育局確定。“新市民”子女由其父母持“四證”到區縣教育局指定單位登記,由區縣教育局組織審核后統籌安排。

7. 西安市對“新市民”子女在學校的日常管理與教育是如何實施的?

我市堅持從學生開學報到、日常管理與教育等方面進行跟蹤管理,保證“新市民”子女與本地學生一起享受“同城待遇”,接受公平的教育。學校對“新市民”子女學生與城市學生平等對待,做到統一管理、統一編班、統一教學、統一安排活動,在評優獎勵、入隊入團、課外活動等方面做到一視同仁。另外,還針對“新市民”子女的不同特點,因人施教,分類要求,分層指導,努力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給予特別的關心與照顧, 通過加強與“新市民”子女學生家庭的聯系,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等情況,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8. 今年兩會提出的“錢隨人走”(教育經費可攜帶)新建議,對“新市民”子女2017年入學有無影響?

目前,全國“兩會”期間有代表、委員提出的“錢隨人走”相關建議尚未出臺具體政策,對“新市民”子女今年入學沒有影響。就西安市而言,今年的入學政策與上年大體保持一致。

9. “新市民”子女如果擇校到民辦學校就讀還需要繳納什么費用?

如果學生擇校到民辦學校就讀,需按物價部門規定的收費標準繳納學費,其他費用與我市公辦學校并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