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周代銘文進行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論綱
發布時間:2017-07-12 16:39:22
王國維先生早年在研究歷史的時候提出的“二重證據法”,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地下材料與地上材料相結合會更有說服力。唐蘭先生也講過用青銅器銘文來研究西周歷史和文化[3]。這些學者都為我們進行銘文當中的思想挖掘問題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周代銘文研究美德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根據課題組的思考和研究,美德思想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珍愛生命與自然價值的天道倫理價值觀、崇尚仁愛與兼愛價值的人道倫理價值觀、遵循法治與正義價值的管理倫理價值觀、堅守誠信與契約價值的交往倫理價值觀、追求和合與包容價值的文化倫理價值觀,以及視民本與人權價值的政治倫理價值觀。周代銘文是當時思想的載體,主要內容包括祭祀、戰爭、刑罰、婚姻、饋贈和封賞這些內容。這些內容當中包含著古代認知的一些方面,我們需要找出其中積極的部分完成現代轉化,我們在詮釋學理論的指導下,試著做文本背后意義的解讀工作。在《左傳》的文公七年和襄公二十八年均有所涉及,就是“正徳”這一詞條,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這些話語當中包含著滿滿的正能量,也是古人對于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美德的一個概括。所謂正德,有公正無私的意思在里面,有法制和正義的意思在里頭,不過其邏輯內涵則是貴族社會的情況,在西周社會當中主要是一種制度安排,到了春秋時期,德就主要是一種來自內心的體驗,深入到人的內心,演變為一種倫理思想,孟子學說當中的人之四個善端,即四心之說。利用的是古代的說法,就是對自然界物盡其才,進行珍愛自然和順應自然的態度。厚生,珍愛生命,厚待生命,對生活作出合理安排。這幾條剛好是我們大學生美德教育的幾個內容,我們必須做好現代轉化工作,這些內容背后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即古代傳統文化如何在現代社會面前進行轉化和重現生成的問題,這也是近代中國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我們遵循科學的原則,梳理銘文當中包含的現代思想,為當代社會的美德建設貢獻一部分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