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案課程教學中青銅圖案與構成教學的新體現淺析
發布時間:2017-07-11 15:50:25
對于青銅器圖案的收集,寶雞作為“青銅器之鄉”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學生無需借助書籍、網絡獲得二手資料,直接去地屬寶雞市的中國青銅器博物館就可以收集第一手資料。中國青銅器博物院是中國目前最大且唯一的青銅器博物館,館內匯集了眾多寶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文物。青銅器物圖案按時間排序分為動物紋、幾何紋、植物紋和人物畫像四類,因為學生在前期的中國工藝美術史的學習當中主要是針對商周青銅器的了解,所以圖案的收集以動物紋和幾何紋為主。動物紋中的獸面紋、龍紋、鳳鳥紋、蟬紋、魚紋;幾何紋中的云雷紋、竊曲紋、波帶紋、目雷紋、如意云紋均有出現。當然,在資料的收集過程中學生的問題也暴露得非常明顯:首先,走馬觀花,盲目收集,到博物院里面見什么拍什么。因為現代化智能手機拍照的便易性,資料的收集就是不經大腦的簡單拍攝。不對比、不挑選、不總結,幾乎每個同學都拍攝了上百張的青銅器圖片,更有甚者,因為著急,連圖案都沒有拍攝清晰。再者指鹿為馬,分類不清,理論知識顯得薄弱。因為收集的資料太多,教師要求學生分別以動物紋、幾何紋為主題,從資料中各選8個進行分類,并且每個圖案都要標注其名稱。分類中,學生通常將竊曲紋與雙頭龍紋混淆,放置在動物紋的分類里。名稱標注中,動物紋尚能識辨,只是少數學生將雙體龍紋誤作羊紋標注,但到幾何紋,學生只知其形而不知其名,明顯不能將理論的學習代入到實踐課程中。最終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能整理出名稱詳細、分類明確的青銅器圖案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