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干精神譜寫時代新篇章——記共產黨員石璞同志駐村扶貧先進事跡
作者:孔養濤、李欣
發布時間:2017-05-22 17:31:57
有人說:“想干事”是一種態度,這是干事創業的動力;“會干事”是一種能力,這是干事創業的必備條件;“干成事”是一種結果,這是干事創業者魄力的體現。新時代的共產黨員就應該具備這三種素質。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的老黨員——石璞同志就是這樣一種人。
2014年,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駐村扶貧工作隊兩名同志積極響應上級號召,來到陜西省留壩縣元樹村開始了駐村扶貧工作。元樹村地處偏遠山區,全村下轄4個村民小組127戶476人,有耕地680畝,林地8000多畝。幫扶工作隊雖然只有兩人,但是這一老一少的組合有著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干出了一番令人矚目的成績。
石璞同志是老黨員,雖然退居二線,但他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奔赴山區做起了駐村扶貧工作,這一干就是三年。石璞同志理論水平和黨性修養都很高,在幫扶工作隊中擔任著“隊長”角色,對扶貧工作的整體推進起到了統籌規劃和示范引領的作用。初到元樹村,他們充分貫徹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方法,深入村組,調查研究,民主決策,科學規劃,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確立了“以基礎建設、產業發展和教育幫扶三輪驅動,幫扶村民增產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工作思路,并進一步明確了通村公路建設、修建便民水塔、通戶道路建設、推廣白芨產業、提高土地利用率、發展庭院經濟、鼓勵村民在田坎、河邊栽種經濟林木、積極鼓勵村民外出打工、教育幫扶、積極完成留壩縣和江口鎮分配的其他幫扶工作等十項工作重點。
在工作中,石璞同志繼承并發揚了當年在部隊的優良傳統,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對于上級安排的工作,他不打折扣,不講價錢,說干就干,干就干好。2014年7月,為了積極幫元樹村爭取落實1.5公里通村道路工程項目,同村支書、村主任一起,冒著三伏天的烈日,天天步行20多公里,到鐵礦村開展實地調研,為召開現場辦公會順利通過項目提供了實踐依據,最終在7月22日順利通過工程立項。與此同時,積極聯絡學校在資助10萬元的基礎上,我校更是爭取上級撥款15萬元,幫助元樹村實現道路通村。而在修路修橋的過程中,他把自己當成元樹村村民,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頭頂細雨,腳踩泥沙,帶領村民順利地完成了修路修橋的艱巨任務。他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勁使元樹村的百姓深受感動,他們沒有想到一個來自省城的老干部能這么“下勢”。
2015年,按照學校工作安排,與石璞同志一起來村的同志結束了駐村扶貧工作,回到了原單位,而石璞同志毅然決然選擇留在當地,成了村里的“釘子戶”。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定要按照上級和學校安排的工作任務打好這場扶貧大戰。除了主動完成既定的扶貧扶貧工作任務,石璞同志還積極溝通,多方聯系,爭取有關部門對扶貧工作的支持。他多次專門向時任主管扶貧工作的寇副縣長,縣委常委、政法委曾書記,扶貧辦、交通局等領導匯報元樹村的扶貧工作情況,爭取縣上支持。暑假期間,他利用回西安的機會向學校領導匯報了情況,向學校和省扶貧辦爭取了資金上的支持。2015年10月,在國家投資200萬元修建元樹村300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后,為了增加村民收入,他用自己真誠的態度,說服了項目負責人,工程期間使用17名元樹村村民,平均每人收入8000元,村民共計收入約14萬元。到2016年底,駐村扶貧干部帶領廣大村民完成了基礎建設、產業發展、農田改造等工作,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石璞同志也榮獲2016年度陜西省駐留壩縣扶貧優秀個人稱號,我校同時也榮獲陜西省駐留壩縣扶貧團先進集體榮譽。
石璞同志在投身扶貧工作的時候,他的家里傳來不幸消息,家人罹患重病急需他回去照顧。在小家和大家都需要他的關鍵時刻,石璞同志毅然決定舍棄小家,一如既往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去。面對家人的抱怨,他人的不解,他心里卻始終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不辜負上級的囑托,盡快地帶領元樹村老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一個都不能落下。在大家小家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只能舍小家顧大家。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詮釋了什么叫做“一個黨員一面旗幟”。
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在脫貧攻堅的戰斗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有理由相信,石璞同志投身一線,用實干精神為民服務的共產黨人事跡必將結出豐碩的成果,譜寫出時代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