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高三復課教學,筆者為現今高中歷史教材中各專題史的分割所困擾,時常感到復課中缺了點什么。

近日讀了美學家宗白華的《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一文,豁然開朗,為大師的美學思想所折服,作者從心靈的創造作用闡釋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精髓。筆者有感于平時的歷史教學,自然而然聯系到高中文化史復習中的點滴,頗有感觸,為何不能借用宗先生原創性的思想,豐富魏晉文化史的復習內容呢?筆者認為教師可參閱宗先生的精辟論述,用豐富的史實來佐證魏晉文化史在特殊政治氛圍下應有的地位。

1.魏晉時期是中國周秦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學時代。教師可在教材“三教合一”趨勢的基礎上,拓寬哲學思想的廣度和深度:佛教興盛,影響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佛教大師法顯西行取經,所著的《佛國記》在中外文化和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東晉葛洪結合儒家思想對道教改造,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義和封建等級觀念,豐富了道教教義,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思想家何晏、王弼等用道教的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形成的玄學,曹操超道德觀念的用人標準,孔融、嵇康、阮籍、劉伶等用悲劇形式反禮教,反庸俗,用真性情、真血情掘發人生的真意義、真道德,他們在文化衰落時期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譽來替人類冒險爭取真實人生、真實道德……用宗先生的話說,這幾百年間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士大夫階層在道德觀和禮法觀上,以狂狷之態反抗禮教和文人階層中的庸俗。政治上的高壓和人文階層的反傳統形成巨大的反差,文人很難像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直抒胸懷,但繞個彎避過殺頭的、曲線式的表白,更具韻味,更回味無窮!

2.承上啟下的文學。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大變動,豐富了文學的內涵。這一時期的文學,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詩歌完成了古詩從四言、五言、騷體到七言詩的過渡,涌現出建安文學、陶淵明的田園詩歌、南北朝的民歌等。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蘭亭序》《水經注》等就是典型代表。同時,文學領域注入新的活力,南朝蕭統的《文選》是我國最早的詩文選集。它對入選的文章要求“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即只有那些經過反復推敲,而又文辭流暢華美、文情并茂的文學作品才是選編的對象。這種比較注重文章內容的做法,是對當時盛行的內容空虛、義近淫靡的“艷體詩”一類作品的“反動”,影響到唐朝的文風,難怪唐人說:“文選爛(讀熟),秀才半?!蹦铣瘎③牡摹段男牡颀垺返谝淮屋^系統、深入地討論了文學的各個方面,全面總結了西周以來的文學,是帶有綜合研究性質的文學批評、文學理論專著。它提出文章的形式和內容的相互關系、觀察和批評文章的“六觀”(觀位體、觀置辭、觀通變、觀奇正、觀事義、觀宮商),在當時是一個較全面的文藝評論準則,且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產生了很大影響。唐人以劉勰的文學主張為武器,一掃六朝頹廢萎靡的文風,使文壇出現了一個空前繁榮昌盛的局面。

3.魏晉的藝術(書法、繪畫、雕刻)傾向簡約玄澹、超然絕俗的哲學的美令后世嘆為觀止。魏晉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的輝煌時期,魏晉書法的特色,是能盡各字的真態,尤其是書法中的行草,純系一片神機,無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筆時點畫自如,一點一拂皆有情趣,從頭至尾,一氣呵成,如天馬行空,游行自在。“鐘繇每點多異”“羲之萬字不同”,晉人的書法是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體、最適當的藝術表現,表達出晉人的空靈的玄學精神和個性主義的自我價值。晉人的美感和藝術觀,是以老莊哲學的宇宙觀為基礎的,富于簡淡、玄遠的意味。這一點也出現在山水畫之中,表現為宗炳的“山水質而有趣靈”,顧愷之的“三絕”(畫絕、才絕、癡絕)和“遷想妙得”等。這是用自然界的美來形容人物品格的美,使器識、肉體、精神、容貌合而為一,超俗的凸顯人的主體性。佛教雕刻藝術由西域造像痕跡重、古印度佛教藝術風格保存較多,到龍門石像時期無論佛像造型還是龕飾壁雕,中原文化特征逐漸厚重。

說了這么多,歸結到毛澤東的一句話:“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睗h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什么八王之亂,什么五胡亂華,什么侯景之亂等。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社會秩序的大解體,舊禮教的總崩潰,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藝術創造精神的勃發,都基于社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