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策略探討
作者:陜西省綏德縣四十鋪中學 劉紅正
發布時間:2017-05-03 10:05:2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詩歌作為一種最早出現的文學體裁,即使歷經了數千余年的發展歷程,仍然具有著旺盛的生命力。為此,詩歌教學也應是一項富有創新元素與傳承意識的工作,尤其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來說,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出創造精神,積極探索,勇于改革,將初中現代詩歌教學帶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一、真情朗讀,通過文字走入詩人的情感世界
詩歌之所以能夠令無數文人墨客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主要是由于其中蘊藏著詩人濃厚的真情實感。艾青在他的《詩論》中強調:“詩人必須說真話。”因為“人人喜歡聽真話,詩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搖撼人們的心”。朱光潛先生在他的《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一文中說:“讀詩的功用在使人到處都可以覺到人生世相新鮮有趣,到處可以吸收維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如果想要更好地進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中,富有感情的誦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訓練方法。詩歌本身是一種非常講究音韻的語言藝術,而誦讀則能夠將詩人寄托于文字中的情感轉移到讀者身上,激發出詩句中的美感,引出積極的群體效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多的閱讀空間,引導他們在讀中有所感悟,并且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語感。例如:在教授《鄉愁》這篇作品時,首先,教師可以采用“范讀——指導朗讀——熟讀成誦”的教學流程,讓學生自行領悟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與意境。在剛剛接觸詩歌內容時,教師要運用自己嫻熟的朗讀技巧來進行范讀,將學生帶入到由詩人所營造出來的思想情緒中。其次,教師要為學生播放一段舒緩優美的音樂,讓學生自然放松地和著音樂來自由地吟誦詩句,強化他們對于詩歌美感的理解,真正進入到由詩人所營造出來的情境中。“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這些句子中飽含著詩人一直未變的赤子之心;那一句飽含著無限苦楚與遺憾的“后來啊”,讓人不覺感嘆生死離別的殘酷與無奈。當學生已經能夠熟讀成誦時,教師要讓他們說出對此首詩歌的理解與感悟,并表達出自己此時心中的情感變化。
二、激發想象,感受意象
詩歌同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有著大的區別,由于其本身具有著高度凝練的特點,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較有難度。為了能夠打消掉初中生對現代詩歌學習的畏難情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先描述出有關詩歌內容的想象畫面,大膽地揣測詩歌所要表達的意蘊與情味。
例如:在教授《再別康橋》這首抒情詩歌時,教師就可以根據詩句來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在此處詩句中,作者運用“輕輕”來進行重章疊唱,給人帶來一種舒緩、輕盈、纏綿之感,西面天空中的云彩給讀者營造出了真實的畫面感,更為下文的描寫埋下了伏筆。“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向學生提出問題:這個夢帶給你們怎樣的感覺呢?夢境中雖然充滿了美好與幸福,但卻是短暫的,在夢醒的那一刻,一切美妙的事物都將化為泡影。這里的詩句采用了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潭中的水非常清澈透明,美輪美奐的霞光倒映下來,但潭水上面卻漂浮了很多的水藻,將其中一部分霞光遮住,讓它們變得零零碎碎的,一部分呈紅色,一部分呈綠色,宛如柔水一般的美麗。
三、品味詩歌語言,感悟意境之美
在我國,所有優秀的詩歌中都蘊含著美的意境,而意境之美的呈現則需要通過高度凝練的語言來實現。可以不夸張地說,這些高度凝練的語言要從數以萬計的語言詞句中提煉,從中找到幾十或幾個詞語來表達豐富的含義。為此,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引導他們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更深層次地理解詩句的內涵,提高他們的朗讀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