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能力培養
作者:江蘇省濱??h八巨鎮中心小學 李德干
發布時間:2017-05-03 09:51: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高年級習作對學生的感知、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如果在低中年級沒有培養起對習作的興趣,沒有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那么到了高年級就會慢慢失去寫作信心。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從何處著手來尋求突破呢?
一、放寬要求,不拘一格
寫作不僅是創作過程,還是個性化的展現過程?,F實教學中,很多教師的要求過于統一,整體要求齊步走,這樣做的后果是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吃不了。實踐證明,在習作教學的路上,堅持因材施教,是一種非常合適的方法。它可以改變嚴重的模式化傾向,讓學生各有發展。
1.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心。每一次習作教學,我都堅持帶領學生審題,明確習作要求。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試說。先同桌互說,然后小組內互說,最后小組推薦優秀的學生在全班交流。這樣,學生再下筆就不那么困難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堅持培養學生先說后寫的習慣,搭好橋梁,降低難度。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寫作基礎后,再放手讓他們自己寫,自由發揮。
2.尊重學生的差異,習作質量可以有高有低。一個班級中,由于家庭條件、智力因素、學習習慣等不同,學生的習作能力也不盡相同。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學生的差異性,為學生自我發展、自主觀念的培養開辟道路。如在習作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規定的范圍內自主選擇題目、寫作體裁等,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展現學生的個性。但教師要把握一個原則,遵循《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學生要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的要求。只要學生寫的是心里話,教師都要加以表揚、鼓勵,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和建議,指導學生的習作向更高層次發展。
二、重視素材積累,找尋寫作樂趣
荀子在《勸學》中有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句話說明了積累的重要性。其實寫作水平的高低、有沒有東西可寫,關鍵在于學生是否養成了積累的習慣。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要時刻提醒學生觀察生活、記錄自身生活和自己感興趣的事,養成隨手、隨時積累的習慣。比如在進行《描寫一個人物》習作教學時,教師至少要提前兩周,安排學生觀察自己打算寫的那個人,重點觀察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當有重要發現時要及時記錄下來,以備寫作時使用。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觀察后,多與觀察對象交流,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學生有了前期的觀察和準備,下筆就不那么困難了。
另外,閱讀是積累素材的最佳方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閱讀習慣培養,讓閱讀成為寫作的鋪墊。教師要規定學生每天必須閱讀多長時間或多少篇文章,要多讀、多記、多積累,從中獲取作文的原始資料。教師可以通過開展一些有趣、有意義的活動,及時展示學生的積累成果,保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如背誦大王評選、十分鐘速記、讀書達人評選活動等。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閱讀素養和思維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寫作水平也會有一定的提升。
三、加強評價教學,激發習作動力
正確的評價能充分發揮導向作用,引導學生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小學生年齡小,每完成一項任務,更需要教師及時、公正的評價。習作教學中,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可以讓學生自評自改,這樣學生就能慢慢認識到自己的寫作問題。另外,還可以讓學生互批互改,用規定的符號標出同學習作中優美的句段,并對于寫的不好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實踐證明,自批和互批互改方式深受學生的喜愛,可以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寫作的濃厚興趣。
學生的批改雖然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絕對不能代替教師的批改。平日工作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習作水平,將學生的習作分為三類,每次都要批改一部分不同層次學生的習作,多撰寫鼓勵性評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批改過程中發現優秀習作和問題習作,以待統一講評時使用。
寫作是學生感官、精神和情感同時體驗的過程,是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是學生實現信息由輸入到輸出的轉化過程,對學生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要積極改變傳統的作文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教學中既扶又放,逐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最終實現個性化習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