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對人們吸收處理信息和快速寫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快速寫作必須從小學生抓起。近年來,我從少年兒童的寫作心理出發,圍繞提高學生快速作文能力進行了一些探索,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激發和培養濃厚的寫作興趣是提高快速作文能力的前提

1.寓教于樂,喚起寫作欲望。葉圣陶說過:“我們要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多多練習,做自己要做的題目。”小學作文教學不是單純的語言文字的技巧訓練,其內容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不同階段學生的認識水平,讓學生人人有話可說。小學中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愛幻想,富有同情心。編寫富有兒童情趣的童話故事是中低年級小學生的極佳練筆方式。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作文教學則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

2.合理命題,激發寫作興趣。合理命題,就是作文題要緊貼學生的生活,出在學生寫作的興趣點上。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課文的標題或自擬標題,或自行擬題,激發學生表達的沖動。如:一個單元后要求寫自己心愛的東西,雖然也作了提示,可以是一種學習用品,也可以是一種玩具、一種動物、一種植物,還是略顯空泛。可以啟發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心愛的東西,老舍喜歡貓,寫出了《我們家的貓》;葉圣陶喜歡爬山虎,寫了《爬山虎》;你們喜歡什么,寫出來讓老師、同學知道。

3.成功體驗,激發寫作愿望。“出于能獲得榮譽和利益的喜悅”是誘發學生寫作動機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學中要堅持把獎勵作為培養和激發學生作文興趣的催化劑,采取多種形式,讓每個學生品嘗到作文成功的快樂。對學生來講,在他們大量的作文中,總有相對而言寫得較好的幾篇,就對他們加以贊賞,并介紹給其他同學。或在作文課上范讀,或貼在作文欄內展覽,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的作文得以傳播,使他們在成功的喜悅中激發寫作愿望。

二、豐富語言、注重實踐積累是提高快速作文能力的基礎

1.大量閱讀,豐富語言積累。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閱讀量越多,對寫作的影響也越大。快速作文能力的提高要建立在增加學生閱讀量和豐富語言積累之上。為了增大學生課外閱讀量,發動每個學生從家里拿來書與大家“共享”,在班上設一個小書架,并定期更換。每周安排2-3節課時間讓學生去學校閱覽室看書,并注重指導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學會選擇性閱讀,提高課外閱讀效率。

2.多觀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有了生活素材,作文才有內容。要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與思考,時時處處做生活的有心人。觀察時應調動一切感官,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進行細致地觀察。對觀察的現象,要給自己多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勇于向別人請教,要進一步分析、綜合比較判斷,以獲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覺得很有收獲的就記下來。

3.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寫作素材。活動、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要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組織學生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心理感受,建立起實事實物的概念,積累寫作素材。如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比賽,多姿多彩的活動使學生有了親身經歷和感受,拓寬了視野,豐富了寫作源泉,學生寫起作文來就不會感到無話可說了。

三、大量練筆是提高快速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1.堅持每日一憶,每周一記。在教學中,可以從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要求學生“每日一憶”,改“記”為“憶”,要求學生在每日入睡前,把一天中經歷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義的事情挑選出來,想想可以寫成什么作文,第二天在課堂上交流,比比誰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最有“慧眼”。如果碰到自己特別感興趣又有把握寫好的素材,就寫成周記。

2.指導學生模仿課文練習寫作。模仿是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從仿開始的。教學中,可以結合每個單元的閱讀和作文訓練要求,指導學生深入分析課文的寫作特點,“見縫插針”,反復進行仿寫訓練。而且每一次訓練都有不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收獲。

3.指導學生發揮想象,續編故事。如教學完《窮人》一課,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續寫桑娜拉開帳子后的情形。學生聽說是讓自己編故事,寫作的積極性就高了。

總之,學生快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由積累到習作、由慢到快、由量變到質變的螺旋上升的過程。讓學生快速作文不是作文教學的唯一目的,我們應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把寫得快同寫得好統一起來,更好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