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讓學生感到快樂、愉悅,才能引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一些適當的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選擇合適的生活情境

教學中,教師應該設計出一些和學生生活較為貼近的情境,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的重點難點知識,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自主學習,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更深刻。教師在講一個知識點時,最好舉出一些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師所講的知識點。例如,教師在講加法時,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學校在春天的時候會組織學生去農場的大棚里摘草莓,但是學校只能借到兩輛車載學生去,而每輛車可以載七十人,但是整個年級一共有四個班,分別有三十二人、三十四人、三十五人、三十六人,如何安排才能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坐上車去摘草莓。教師可以把所有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內進行討論。在學生說完自己的方法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哪一種方法是最合適、最方便的,讓學生進一步思考。這樣,學生就對兩位數的加法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更為透徹。學生在自主探索學習中理解了知識,大大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二、依靠合適的課堂互動

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僅要依靠學生的個人學習,更依賴于學生和學生、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課堂上進行適當的師生互動,讓每個學生都有同等機會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這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和其他人分享自己在學習中的想法,與其他人進行分工合作,進行討論學習。比如,教師在教授對于角的初步認識時,很多學生一度有一種錯誤的想法:邊長越長角度就越大。為了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之后進行實際操作。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堂上教學用的畫圓工具來演示一下下面幾種情況:邊長長的角度大,邊長短的角度小;邊長的長短有區別,角度是相同的;邊長長的角度小,邊長短的角度大。學生很快就能從自己的實際操縱中發現自己原來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角度的大小和邊長的長短是沒有任何關系的,這樣學生就在自主學習中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教師既沒有浪費過多的時間在講課上,又讓學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識。所以,師生互動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三、關注學生的感悟需要

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最有效方式。教師只有了解學生在數學知識方面的掌握情況,才能真正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方面的困難,這樣學生才能更為積極地參與課堂、踴躍發言。教師應讓學生更多地進行自主學習,這樣學生才能在自主操作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在課堂上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現自己的個性。例如,在學習九九乘法表時,教師不讓學生根據乘法表進行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先伸出第一個手指,然后彎曲成九,這樣就代表一九得九。然后,這樣依次增加彎曲手指的個數,直到九個手指全部伸出并且彎曲成九,就代表九九得九。這樣以后學生在運用九九乘法表時就不用在腦海里搜索所背的內容了,直接伸出手指就可以進行簡單運算。這樣學生在教師簡單好記的運算方法之下就可以很快地記住所學的知識了,并且越來越有興趣,對數學的學習有更高的積極性,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所在。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不僅僅只是簡單地教知識,更是要讓學生自主去感悟、體驗數學,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究。

總而言之,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因為教師只能教給學生有限的知識,一旦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技巧后,就可以自主地進行數學的探究,自主地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教師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