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作者: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正紅鎮第二中心小學 樊行伍
發布時間:2017-05-03 13:53: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應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學會學習。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提高學習效率呢?
一、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基礎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習事半功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還無法自己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必須要有教師的指導。在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學生需要時,教師就應第一時間出現,給他們以及時的關注和指導。古詩學習一直是學生比較頭疼的事情,由于詩人生活的年代離我們很久遠,詩句的意思艱澀難懂,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學習方法作支撐,很難對古詩學習產生興趣,也很難保證古詩學習的效果。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五步教學法”,即: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誦古詩,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時有章可循。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古詩《山行》時,我按照這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效果非常好。在日常教學中,每學習一首古詩,我都對學生進行這種方法的訓練。時間久了,拿到一首古詩,學生自己就知道從哪下手,從哪學習了,形成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二、更多的交流機會是保障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承載了聽、說、讀、寫等多重任務;它同時又是一門語言,是中文的應用藝術。在日常的語文課堂中,大多數教師對學生進行了聽、讀、寫的訓練,其中說的訓練相對薄弱。而說話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本領,只重視學生讀寫的訓練,而忽視說話的訓練,這對語文的學習和學生的發展都是很不利的。實踐證明,交流是一種能讓學生得到較快提高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一種很好的途徑。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嘗試多種方法,加強對學生的訓練。如隨時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一定的場景讓學生開展主題說話訓練。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掌聲》一課時,我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體會后,讓學生回想一下:在你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都接受過哪些掌聲?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讓學生練習說話,為他們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再如,定期組織辯論賽。提前公布辯論題目,讓學生課下搜集資料。辯論時,讓持不同觀點的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爭辯。這樣便于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暢所欲言,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膽怯、害羞的心理慢慢得到克服,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努力表達自己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
三、有針對性的練習是促進
要想讓學習有更好的效果,記憶更持久,就離不開練習,就必須借助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教師在設計和組織練習時,要把握一個原則,就是練習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教師給學生提供的練習應該是適度的,練習的含金量應該是高的,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翻閱資料、研究學生,精準設計練習。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荷花》時,為讓學生鞏固在本課中學到的狀物的方法,學完課文后,我接著播放了一段有關菊花的視頻,讓學生認真觀看,注意觀察菊花的形狀、顏色等。然后,組織學生口頭交流,描寫一下自己剛才看到的景象。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借鑒本課有關荷花的寫法,聯系自己看到的有關菊花的場景,展開想象,來加工潤色自己的作文,鞏固本節課學到的寫作方法。
這樣有目的的練習,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整個學習狀況有整體把握,在教學中不斷收集質量好的練習。最好是教師能夠憑自己的經驗和直覺,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自己精心設計練習。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就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需求和心理,將眼光放大、放開,做學生學習上的引路人,為學生指明方向、提供方法,鼓勵每一個孩子有更快的發展和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