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數學課堂 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陜西省碑林教師進修學校 袁 直
發布時間:2017-05-03 13:50: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教師的教學應以全面的教學目標為指引,設計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從而獲得數學知識,發展學習能力,培育數學情感。如何才能構建新課程背景下的和諧數學課堂呢?
一、教育味濃的課堂,讓學生感知數學的“溫度”
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數學教學在傳授數學知識,發展學生能力的同時,還有育人的功能。需要教師全面把握教學目標,在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同時,去考慮如何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滲透,使數學的學習變得更加自然。
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負數”一課時,上課伊始教師出示了一組世界各地自然災害的畫面,通過學生談感受的方式使學生意識到當前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進而以“溫度”變化為話題,將學生目光聚焦到本課,自然引入新知。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師的深入思考,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科知識的學習,還應滲透與學科有關的教育信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為學生學習提供必要的學習背景,將教育融入知識的學習中,使學生感到學習的意義。進而整體落實三維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充滿任務的課堂,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
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負數”一課時,教師設計了讓學生自主記錄零下溫度的教學活動,學生帶著任務進行學習,一段時間后,學生有了各式各樣的記錄方法,如文字記錄、箭頭記錄、太陽符號記錄等,學生對各種表示方法進行交流,展現了不同的孩子對新問題的不同解決策略,經過討論,學生產生了用新的數來表示零下溫度的想法,進而使新知的學習變成一種需要。學生記錄零下溫度的活動,充分展現了學生對生活現象“數學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將學生從生活世界引入符號世界,實現了數學抽象。好的數學教學就要多為學生設置任務,制造認知沖突,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多思考,想辦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實現數學思維與能力的發展。
三、實踐體驗的課堂,讓學生自主建構數學
例如在教學“輕重”這節課時,一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首先,組織看一看、說一說的活動。教師讓兩名學生比體重,再觀察三組圖片(動物圖、水果圖、生活用品圖),請同學們憑借生活經驗比一比、說一說圖中這些物體比輕重的結果。其次,組織學生開展掂一掂、說一說的活動。教師出示生活中的物品,學生直觀比較后掂一掂,感受生活中常見物體的輕重,積累了對輕重的感知經驗。最后,出示兩種重量比較接近的物品,引發學生認知沖突,引出工具,突出了測量工具的必要性。
這節課,教師沒有只停留在學生運用已有經驗判斷輕重上,而是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建構對輕重的認識,活動中有的學生說:“課本在手上有往下壓的感覺”;還有的學生說:“鉛筆很輕,我把它舉得很高”;還有學生說:“鉛筆像浮在水面上一樣,沒有感覺”等,如果沒有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生就不會有這種感悟,從學生富有童真的語言中說明數學活動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這正是以活動為載體的實踐課堂的活力所在。
四、有效思考的課堂,讓學生感悟數學思維之美
課改初期一些專家尖銳地指出數學課堂的數學味被淡化,學生的數學思考被忽視,思維訓練減少,這與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形成巨大的反差。數學課堂就是要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與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質疑、反思的意識與能力,促進學生對數學思維方式的積累和數學思想的感悟,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數學課堂的深度。
總而言之,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各界都在提倡給學生減負,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投入其中,從自身做起,從每節課做起,從每一個環節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在教學實踐中認真學習、積極探索、深入研究,才能構建新課程背景下的和諧數學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