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新課程改革強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密切聯系實際生活,促進課堂教學生活化,拓寬學生實踐、探究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空間,推動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需要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規律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體驗和生活經驗,為學生創造力和實踐水平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增強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有效性。

一、革新教學理念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注重革新自身的教學理念,突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觀念,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的開展必須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主動投入到數學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習質量與效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教學以及學習的主體,而教師要采用有效指導的方式讓學生明確努力和改進方向,讓學生少走彎路。教師要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手段進行教學,并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來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增強知識的應用能力,引導學生改變學習理念,樹立學以致用的學習觀。

二、挖掘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本身就是研究現實生活中事物的數量和空間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學科,數學與現實世界和生活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體現數學學科的特征,并強調教師在教學環節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從現實生活中挖掘和搜集多樣化的數學知識和素材,將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還原到實際生活當中,并且與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整合起來,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和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這樣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為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某一數學知識點時,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出數學問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到知識的探索中。

三、創設生活化情境

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手段來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第一,引入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促進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首先為了引導學生理解循環的概念,為循環小數的學習打下基礎,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循環的含義:生活中的四季更替、晝夜更替都是循環現象,在理解了循環問題后,那么對于循環小數的認知也會更加深刻。第二,利用生活中的實際物體創設生活化情境。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測量一下黑板、鉛筆盒、電視等的長度,來幫助學生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差別。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營造生活化情境,使數學知識的呈現更加生動直觀。

四、設計生活化練習與實踐

學生在學習完數學知識后,還需要通過有效的手段來進行知識的鞏固和升華,而為了增強學生對數學與生活之間關系的理解,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可以采用設計生活化練習與實踐,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零距離,使學生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和運用數學眼光來觀察生活,加深對問題的思考,豐富實踐學習體驗。教師在為學生設計生活化的練習題時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根據課上重點講解的教學內容設計生動有趣且富有探究價值的練習題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和強化理解。如在學習完平均數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出有趣且具有生活氣息的習題:動物園的飼養員給三群猴子分糖。如果只分給第一群,每只猴子可得12粒,如果只分給第二群,每只猴子可得15粒,如果只分給第三群,則每只猴子可得20粒,如果將這些糖平均分給這些猴子,每只可得幾粒?

數學與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數學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要注重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關聯,有效挖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并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生活情境,提供生活化的練習和實踐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