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
作者:西安市鐵一中學 張 琪
發布時間:2017-05-03 11:33:3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教師“重傳授,輕習得”,學生“重結果,輕過程”,師生“重知識與技能,輕思想方法”的問題。學生參與課堂的時間與空間有限,不容易實現主動地建構學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深入,對數學問題的思考有限,對隱藏在知識與技能背后的數學思想方法缺乏感悟。當前我們處在關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就更需要在我們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中多動腦筋、多下工夫。課堂教學的生動、生成與學生能力的生長息息相關,如何讓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情境更為合理有效?本文試圖就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這一問題進行簡要探討。
一、創設情境,主動探究,讓學生習得
我們都知道單純依靠講授所獲得的知識鞏固率要比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所獲得的知識少得多。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設置操作情境的主要有以下兩類:
1.實物教具運用。
比如在立體幾何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有各種各樣非常好的立體幾何教具模型,一方面可以作為教師的演示工具,另一方面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制作簡單的立體幾何學具。筆者到現在都記得在自己的中學時代,老師要求我們自制焊接的立方體骨架模型,每次在立方體骨架模型中,我們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點線面之間的關系,對于立體思維的建構起到了非常好的輔助作用,這不是單純依靠電腦動畫演示就能習得的。
2.建立實驗模型。
比如在學習有關不等式的證明過程中,可以請同學們自帶一些白砂糖,因為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會自帶水杯,所以課堂上,就可以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實驗得出糖水不等式的結論,這樣既簡單可行,又注重效果,還可以跨學科完成關于化學溶液飽和的相關問題。
以上兩類情境創設都能夠實現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充分做到讓學生探究實踐,對于知識的生成、理解、掌握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關聯生活背景,引發共鳴,讓學生思考
新的課程標準對于在“情境”背景下的數學教學做出了專門的說明與要求,我想這是因為情境讓數學教學更貼近生活,更能體現出數學這門自然科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與價值,更能正面回應在生活中數學毫無價值可言的謬論。
應該說,所有的數學知識的產生離不開生活,借助互聯網搜索引擎這一便捷工具,我們應該比較容易實現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背景的關聯,比較容易讓學生感到親切,比較容易代入數學知識的場景。比如:指數函數與半衰期問題。又如:橢圓與人造衛星運轉軌道的關聯,雙曲線與發電廠冷凝塔的關聯,拋物線與跳遠、投籃、射箭、導彈發射等問題的關聯。再如等比數列與折紙的厚度的關聯……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問題不勝枚舉,會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加豐富、豐盈,會讓教師津津樂道地教,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學,并且帶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去思考。
三、聯系數學發展,讓學生感悟
在關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今天,對于教師而言,這無疑是個巨大挑戰,挑戰源于教師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我們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師,其次才是具體學科的教師,我們要清楚作為“人”的“核心素養”有哪些。然后才會明白數學教學要把學生帶向何方。而作為數學學科素養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強數學史論的運用,讓學生明白“數學是什么”“數學從哪里來”“數學能解決什么問題”等。比如:數學史上的三大危機,應該作為必修教材的內容介紹給學生們,讓同學們明白數學的發展也有悖論的產生,也有矛盾沖突與困惑,任何知識的獲得都會經歷磨難與挫折,都要經歷無數嘔心瀝血的努力與付出,這對于學生意志的培養、數學品質的培養非常必要。再比如:對于“虛數”學生不容易接受,覺得與現實生活沒有關系,為什么還需要研究。而把數學史當中關于數的發展介紹一下,學生們就會豁然開朗,甚至知道原來現在“數”的發展已經到了多元數、超復數的新層面,這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大有裨益。
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提升數學課堂的思維含量,構建“讓學生愛思考、會思考、享受思考”的情境教學課堂,為發展學生的心智而教,這是必然要求,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