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巒老師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返璞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一些老師缺乏課時觀,存在認識偏差和實踐困惑,閱讀教學第一課時目標不明、越位缺位現象時有發生。那么,閱讀教學第一課時究竟應該“怎么教”?

一、正視第一課時的地位及作用,合理定位課時目標

第一課時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重要的教學內容,它離不開語文學習的趣味、扎實的詞句訓練和閱讀思考中的懸念質疑。第一課時永恒不變的話題是:1.初讀課文認讀生字,初步了解生字、詞的意思,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2.自讀課文,畫、批、注,大體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語句,初步感知課文的人、事、物、理。3.再讀課文,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提出不懂的問題。從目標設定上看,教什么是前提,是核心,決定著怎么教。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特點是:提高默讀速度,學會瀏覽;體會詞句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揣摩表達順序,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學會閱讀敘事性作品、詩歌和說明性文章。高年級的訓練重點是:(1)體會詞句的含義(如言外之意)。(2)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品味語言,領悟寫法。(3)學習瀏覽,提高閱讀速度。

第一課時的基礎目標要明確、到位。字詞教學環節到了高年級,由識記字形轉變到理解詞義,到聯系上下文推想意思,體會表達效果的層面上。要抓新詞、抓關鍵詞、抓內涵豐富的詞,精心設計預習卡或“闖關”活動,從糾正常見錯誤出發,從理解詞語方法出發,從改變熟視無睹出發,從強化語言積累出發,有重點、有取舍地巧妙指導和引領。要選擇學生在學習中朗讀理解有困難的、容易混淆的、多音的、復雜的詞語,幫助學生當堂記憶理解。

第一課時的核心目標要清晰、凸顯。高萬同老師指出:“閱讀教學要強化初讀,延遲開講。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是第一課時教學的重點。”課標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整體把握能力的培養”,“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因此,在初讀的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應作為第一課時的核心目標來落實。整體感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內容層面,二是情感層面。對閱讀材料進行宏觀的把握,是對文本大意、主旨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準確理解,是提高閱讀效率的有效方法。對文本語言的鑒賞、評價、運用都必須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進行。

第一課時的彈性目標要合理、有度。一般而言,思想情感、價值觀或由課文所延伸出來的知識,屬于附屬性目標、彈性目標。引入資料,播放課件,進行人文熏陶,要考慮學生需求,不能以視覺感受、圖片展覽代替學生的語言實踐,更不能偏離閱讀教學中心。

二、篩選取舍,減少頭緒,導學流程指向語言實踐

識字學詞、通讀文本、了解課文梗概、理清文章脈絡應是第一課時的內容;品味詞語、讀懂課文、體會情感、領悟表達方法為第二課時。第一課時策略選擇要做到“四要”:一要喚起閱讀期待;二要重視初讀感知;三要合理取舍內容;四要留下結課懸念。第一課時要把握“五個點”:尋找切入點——找準教學環節的突破點,導得精彩。瞄準基本點——豐富課內朗讀形式,讀得精彩。在有效初讀后,可對話交流敘說感受,理清文章脈絡,形成整體印象。關注疑惑點——關注學生預習的疑惑,解得精彩。重視增長點——把握練習的有效性,練得精彩。巧用延伸點——承上啟下引入第二課時,引得精彩。結課時,教師要設置疑問,拋下話題,啟發思考,留下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第一課時要精心預設“五大板塊”:第一步,導入新課,引發興趣;第二步,初讀感知,檢查預習;第三步,再讀課文,整體把握內容,理清要點、層次;第四步,圍繞主問題,切入重點段;第五步,互動質疑,設置懸念。交流讀書心得與疑惑,引發閱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