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三個抓手
作者:陜西省西安小學 李曉霞 吳積軍
發布時間:2017-05-03 17:29:2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近年來,“核心素養”一詞急速飆升至教育的流行語排行榜,頻繁出現于全國各大教育報刊、新媒體的顯著位置,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一系列相關問題也備受廣大教育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熱議。經過一段時間的理性思考,現結合西安小學(以下簡稱西小)多年來在促進本校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方面的生動實踐,談談我校對此問題的認識和見解。
一、以抓好“學生為本”的課程改革來落實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近期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總體框架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十八個基本要點。
我校通過召開專題研究會、分組討論會、學科報告會等形式,組織各學科帶頭人認真學習研究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最終形成了如下共識:當前落實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應本著一切以“學生為本”、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來指導我校課程改革,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作為我校課程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進一步明確我校各年級、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加強我校各年級、各學科課程的縱向銜接與橫向配合。
課程改革強調,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教師要在遵照教育規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法創造性地開展各項教學活動。近年來,為了抓好“學生為本”的課程改革以推進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我校實施了一系列“減負增效”措施,把學生從應試教育的繁重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把自由和快樂還給了學生。我校教師在教學環節上對知識學習過程的生活化、游戲化進行了探索和實踐,注重將情境教學法、愉快教學法、游戲競賽法、興趣教學法、動機遷移法、創造思維法、成功教學法、觸類旁通法、多學科巧妙穿插植入法等引入到日常課堂教學之中,從而確保學生快樂、高效學習。
二、以抓好“課程創新”的教學實踐來落實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孩子們走進校園,開始其生命的體驗時,教育給予他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是提升還是壓抑,是創造還是束縛,取決于教師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行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關鍵在于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只有當教師具有專業發展的內在自覺性,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體會到歡樂與滿足,才會保持對教育的持久熱愛,并將這種熱愛一方面作為提升自我素養的動力,另一方面滲透到對孩子的教育教學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了“21世紀應該培養學生什么樣的品格與能力”,可以通過引領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指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改變當前存在的“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現象。此外,通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引領,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激勵學生朝著這一目標不斷努力。
那么,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現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一目標呢?由《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可知,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多個方面。這就要求小學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尤其是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整合能力,通過前期精心策劃的“課程創新”,在教學實踐中巧妙地將小學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使各科知識技能有機地串聯起來。西小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這樣做非常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三、以抓好“科學多元”的教育評價來落實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小學教育既承載著孩子的幸福童年夢,也承載著教師的職業理想夢,還承載著家長對孩子的殷切期望。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學生的幸福童年夢。在“科學多元”的教育評價下,小學生不再被分數束縛,有利于帶動學生和家長對日常學習的重視,有利于減輕小學生考試前突擊復習的負擔,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確保小學生全面健康快樂地度過美好的童年時光。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檢驗和評價教育質量的重要依據,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生質量評價標準,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習內容后應該達到的程度要求,把學習的內容要求和質量要求結合起來,可以有力推動核心素養的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