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發展的中心是“提高質量”,培養和落實核心素養是質量時代的要求。“核心素養”好比影響個人終身發展的種子,引導著生命機能的運作,生命的成長,終身的發展。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傳承”四大素養。一個人語文素養的發展,不能逾越生活基礎、思想基礎。不同學段,核心素養的發展有著不同的層次和側重。小學段,我們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什么呢?

1.語言積累是學習語文的基礎。

語言積累是語文學習的起點,中國傳統語文教育強調的就是語言的積累。學習語文是從背誦開始的,這是流傳兩千多年的我國寶貴的教學經驗。可是,當前我國語文教學的重心一直偏向文本內容的理解、語文知識的掌握和方法規律的傳授。這需要我們一線語文教師予以重視,并在教學實踐中扭轉和落實。例如:《草原》這篇課文有許多優美而富有特點的句子,教師在對文章進行梳理之后,可以抓住“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等語句體會,領會其表達方式,加以積累。

小學生的語言缺少修飾成分,都是簡單的大白話,缺少豐富多彩的表達句式,詞語句子的學習對學生語言的積累大有裨益。每篇課文對學生學習最有價值的是這篇課文包含的字詞句式,句型是表達的最小單位,句型越豐富,學生的表達越生動,語言材料積累越多語感越好。豐富語匯、培養語感、規范語言習慣是兒童階段大量語言積累的價值所在。

2.語言表達是學習語文的重點。

學會語言的標志是會運用,因此我們要關注表達,促進消極語言向積極語言轉變。怎樣將課文語言輸入學生的語言倉庫,變為積極語言,主要的辦法是嘗試運用。因此,我們不妨改變一種思路,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出發設計教學,語文課會更有效。以《月光曲》一課為例,按照表達的思路設計教學,可以這樣安排。首先,請學生閱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自己對貝多芬的認識。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名氣很大,他的作品深受大眾喜愛;貝多芬有著卓越的音樂才華;貝多芬十分同情熱愛窮苦人民……這樣介紹貝多芬只有觀點,沒有材料,我們說話要有觀點,有事實。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能夠說明你的上述觀點的材料,練習說一段話。往往學生在需要表達時學習閱讀是最有效的。學生帶著任務進行閱讀,尋找材料的過程就是對課文感悟理解的過程。然后請學生把找到的材料整理成一段話,要求:選一句話作為總起句,從文中選擇材料組織成一段話,還可以加上課外選到的材料。語言表達要連貫,有條理,有說服力。

語文課最大的價值是語言的吸收和輸出,利用課文創設語境,將可理解的消極語言通過嘗試運用變為能運用的積極語言,這是語文的核心任務。若能夠讓學生把小學階段學到的300篇課文都變為積極的語言,我們的孩子便表達無憂,溝通無礙,我們語文教師也功德無量。

3.讀書習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讀書”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語文課程承擔著對學生讀書習慣和閱讀能力的養成重任。習慣和能力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讀書的興趣是讀出來的,因此,讀書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

《和時間賽跑》一課,主要敘述了兩個中心事件:“時間易逝,一去不回”“我和時間賽跑,取得成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設計了多種讀的語言實踐活動,將第四段變換為詩句的形式誦讀;師生對比品讀第四段反復出現的、最能表達父親情感的詞語;仿寫第四、五段,表達自己對時間的認識等。學生在閱讀實踐過程中,感悟到彌漫在文章里的淡淡的哀傷,以及由哀傷而萌生的執著,還領會到林清玄的散文表面上看似輕輕淺淺,卻別有一番韻味。課后組織學生拓展閱讀林清玄的其他散文。比較閱讀敘寫時間的文章,如朱自清的《匆匆》,組織召開專題讀書會,學生的閱讀興趣將被激發,能力得到訓練,習慣慢慢養成。

積累表達和讀書實踐是語文學習的一體兩翼,每一位語文教師應心中有數,執行有力,擲地有聲,語文教學將呈現出清清朗朗的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