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吸收課文語言,又能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同時激發朗讀者的情感。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感情朗讀是基礎,更應該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重視。作為教師,要學會分步、分層訓練學生朗讀,逐步提高要求,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形成一定的語感。

一、正確、流利是基礎

要想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首先應該做到讓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只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生才能有語氣、有感情地讀好課文。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訓練學生的課外預習習慣,低年級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掃清文字障礙,將課文基本讀正確;高年級借助工具書,查閱自己讀不準的字和不了解的詞。在此基礎上,每天早上的晨讀課我都陪著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語文課的第一環節就是開火車讀課文,教師和學生幫助糾正大家讀不準的字和詞,對于共性的問題,教師集中糾正、強調,一些反復出現、重點的字詞,讓學生記下來,以待需要的時候翻看、查閱。多年的經驗告訴我,讀不準字音的往往都是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為此,課堂上我特別關注這些“弱勢群體”。

二、情境創設是催化劑

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是相當重要的,對于感情朗讀來說,它是催化劑,能調動起學生的感官情況,全身心投入到感情朗讀中。而通過課件、圖片的形式展現當時的情境,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如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秋游》一課時,在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環節,教師可以借助課本插圖、配上優美的語言為學生創設朗讀情境。教師可以在背景音樂的烘托下,有感情地敘述:秋,是收獲的季節,是喜悅的季節。秋天,在離開我們一年后,帶著秋風和秋雨又回到了人間,你看,她在田野里、山川上、農民伯伯的笑臉上……你能通過感情朗讀把你見到秋天時的心情讀出來嗎?在學生充分試讀的基礎上,我出示了大量展現秋天美景的圖片,配上舒緩的音樂,讓學生在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靜靜地觀看、靜靜地欣賞。當課件播放結束時,我沒有急于打斷學生,而讓學生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片刻,然后,我輕輕地問學生:“欣賞了這一幅幅美景,此時,你想說點什么?”這時每個學生都有很多話要說,當學生暢所欲言后,我適時點撥,那么如何讀出你此時的感受呢?試一試。在一步一步啟發引導下,學生朗讀得越來越富有感情,秋天的美景在學生心中也基本有了印象。

三、想象意境是再升華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文章,讀起來很平淡,但卻充滿了濃濃的感情。但是,這些文章,作為小學生來說,缺少了教師的點撥,理解起來就很困難。對于這類文章,我總是努力讓學生換位思考,想象文章表達的意境,從而帶感情朗讀課文。如在教學《小鷹學飛》時,為讓學生讀出小鷹三次話語中不同的心情,我啟發學生思考:“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跟著媽媽練習了一段時間飛翔后,發現自己能夠飛到大樹的上面、飛到大山的上空,你的心情會怎樣?”此時學生一定會說:“很高興、很興奮、很激動……”當感覺到學生已經理解到需要的層次后,教師便順勢引導:“現在你就是那只小鷹,請你讀一讀小鷹說的話。”這時,學生會很投入地朗讀,或者同桌分角色朗讀,或者表演讀。

四、教師范讀是示范器

在以前的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喜歡放錄音磁帶,這樣的做法只能是單方面訓練學生的“聽”,形式比較單一,效果不好。而教師親身示范朗讀則讓學生在聆聽的基礎上,又有機會去觀察老師朗讀課文時的表情及形體動作,多了觀察的機會,多了一個“看”的訓練。在教師范讀時,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協調工作,更能激發他們朗讀的興趣,調動他們朗讀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朗讀訓練的環節,那就是要求學生放下課本,“看”老師讀。老師在舒緩音樂的烘托下,將語言化了妝,全身心投入,將課文讀得聲情并茂、入情入境,讀出了不同姿態荷花的美。老師一邊朗讀,一邊加上傳神的面部表情和得體的形體動作,把課文中幾種姿態荷花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臺下的學生在“看”老師范讀時,神情非常專注。一張張小臉上的表情隨著老師的表情變化而變化,眸子里閃著渴望學習的強烈愿望。當老師在范讀時,一個個學生就躍躍欲試、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以身試讀。這時,教師再讓學生自己朗讀,學生的朗讀勁頭十足,朗讀特別動情、特別有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