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之中有好“米”——深入課本 積累素材
作者:陜西省靖邊縣靖邊中學 孟利芬
發布時間:2017-05-03 14:03: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語文學習中,許多人都認同“得作文者得天下”的觀點,足見作文在語文學科中的重要地位。作文難在何處?用學生的話來講,就是無話可說。在寫作中,學生并不是不會思考,找不出觀點,而是沒有充分而恰當的素材運用于寫作。
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選之作,優美的字句段落,典型的人物事跡,豐富的情感意蘊,深刻的思想理論,這些經典名篇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同時,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作文素材,粒粒好“米”就散落在課本之中。只要學會靈活運用這些素材,寫作文應該不再是難事了。
那么,課本中有哪些可供挖掘的寫作素材呢?這些寶貴的素材如何才能運用于寫作中?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體驗,就此作簡要分析。
一、 課本中有哪些寶貴的寫作素材
首先,作者就是典型素材。中學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章大多都是名家作品。每一個成功的作家,他的人生履歷總是很豐富的。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汲取他們的成長經驗,感悟他們的思想志趣,這些都可以是很好的寫作素材??v觀高考滿分或高分作文,我們不難發現,陶淵明、李白、蘇軾、巴金、史鐵生等古今文學大家依然是學生們最常運用于寫作中的人物素材。這些作家學生并不陌生,他們的很多作品都選入了中學語文課本。
比如:蘇軾的詩詞散文在中學語文中多處收錄,如《赤壁賦》《念奴嬌》《定風波》等,學生不僅僅在學習這些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他們通過對作品的學習能夠更準確深入地了解蘇軾跌宕起伏的仕途人生。
其次,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跡也可以成為作文中的典型事例。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課本節選了《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這一經典篇目,學生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認識了兩位杰出人物:智勇雙全的藺相如、負荊請罪的廉頗。通過對文中人物言行事跡的閱讀與分析,學生讀懂了藺相如在虎狼之秦面前的不卑不亢,讀懂了“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忠義之心;同時,戰功赫赫的廉頗將軍在聽聞藺相如之語后能及時反思,認識到自己的狹隘并誠意改正,讓我們看到了他身上知錯就改精神的可貴。這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跡,以及人物身上所體現出的可貴品質都是學生可以運用于寫作中的寶貴素材。
除了作者和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跡,課本中還有許多補充和拓展的知識,它們或生動有趣,或詞藻優美,或思想深刻,若能準確理解,積累延伸,也能成為很好的寫作素材。
二、如何在寫作中運用課本中的素材
高中語文課本中選入的古今中外文學作品,就是學生身邊的素材庫。那么,這些寶貴素材如何才能真正運用于寫作中呢?
首先,一文多用。一篇文章中的人物故事,不同的切入點,可以得出不同的感悟。同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角度的思考,從而運用于不同的寫作話題。比如當代作家史鐵生的散文《合歡樹》,我們可以“以小見大”,從母親種植合歡樹這件事中讀懂母愛的深沉,從而運用于“母愛”話題的寫作;也可以從我對合歡樹的復雜情感中,讀出成長中的兒子對母親的理解、愧疚與思念,明白成長的意義。
其次,多文同用。新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的選編每一單元都有側重,或寫景抒情,或小說敘事,或詩歌獎賞,或文藝雜談,無論哪一類文體,我們總能發現文章中的共同本質:揭示人性的善惡,詮釋人生的苦樂,體驗世間的真情,思考生活的真諦。比如漢代史學家班固的《蘇武傳》和現代作家張承志的《漢家寨》,都為我們展現了人性中一種可貴的“堅守”品質;《荊軻刺秦王》和《項羽之死》中的兩位重要歷史人物荊軻和項羽,則以他們的怒發沖冠和慷慨悲歌為我們展現了英雄末路時的完美謝幕。學生在寫作時,確立中心觀點之后,可選取與主旨切合的多個素材,融合運用,從而使作文議論更充分,更好地突出主題。
其實,準確全面地理解作家作品,深入思考文本的情感和思想主題,品味感受作品的語言和文采,勤于積累名句名段,并積極練筆實踐,這才是將文本素材真正運用于寫作的主要途徑。在寫作中,尤其是考場作文的寫作中,很多學生要么根本想不到運用課本中的素材,要么想到了課本中的某個素材卻不知如何具體運用。也就是,雖然已從課本中找出了“米”,卻無法將之加工。所以,重視引導尤為關鍵,老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深入研讀文本的習慣,引導學生掌握積累課本中素材的方法,引導學生重視利用課本中的素材進行片段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