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兒童事件頻發再次敲響兒童保護警鐘
發布時間:2017-04-28 17:12:47
近日,湖南、河北、四川等地接連曝出女童遭到性侵的事件,刺痛著公眾的神經。近年來從有關性侵兒童事件的一組數字中發現,幾乎每天一起性侵兒童案曝光,大部分性侵兒童案難以被公開,保護女童的工作仍任重道遠。(11月6日 《新京報》)
幾乎每天發生一起性侵兒童案,實在是觸目驚心!“女童保護”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曝光的503起性侵兒童案中,熟人犯罪442起,占比87.87%;在2015年曝光的340起案件中,熟人犯罪240起,占比70%。據“女童保護”統計,在2013年的125起案件中,教師及校長作案43起,鄰居及父母的朋友作案14起;在2015年曝光的340起案件中,一人對多名兒童實施性侵案的案件有96起。
以上只是被媒體爆出來的數據,真實發生的兒童性侵案肯定不止于此,目前女童被性侵具有以下特點:多數是熟人所為,一些性侵案發生在學校、家庭或鄰里間;農村留守女童性安全值得重視。教師、鄰居、校工、親屬……在諸多性侵兒童案例中,“熟人”幾乎成為令人心悸的名詞。
兒童性侵害案件的背后,雖然是罪犯個人、家庭和社會等多種因素共同所致,但近年來案件頻頻發生,與我國法律制度對兒童的保護力度不夠有重大關系。它的背后,是兒童防性侵教育的“留白”、家庭學校監管的“失守”、法律體系的盲點以及心理救助機制的缺位。往往有很多被性侵的女孩,懾于威脅或出于羞恥心理,很多受害者選擇沉默,因為傳統輿論會譴責她們,輿論也許會把報警、起訴的人“淹死”。家庭和社會無法給她們保護,所以她們沒有勇氣站出來。然而在惡行面前,隱忍就是怯弱,就是縱容姑息,孩子的心靈從此會籠罩在陰影里。
導致兒童受到侵害案件頻頻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公共監護制度。完善公共監護制度是現在的首要任務,有專家指出,將性教育納入教育體系中,從小開始樹立保護自己的基本意識,這樣或許會有效降低女童受侵害的幾率。
性侵案的發生不是偶然,家庭應該盡到第一責任,教育孩子如何防止性侵,對于小學生的生理知識教育和性教育應該放入基本課程里,讓孩子們了解如何保護自己,對于惡勢力說“不”。希望全社會都共同關注“女童保護”的問題,遏制兒童性侵案件已經刻不容緩,建議立法、司法、行政機關和學校一起行動起來,共同推動兒童保護法律制度的完善,讓那些意圖性侵者因忌憚“重典”的后果,而收回伸向兒童的魔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