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雕陰山、滔滔大理河,孕育出莘莘學子成長的陽光樂園——綏德縣第四小學。學校恪守“實施陽光教育,引領幸福人生”的辦學理念,秉承“做陽光人,行陽光事”的校訓,形成“以陽光之心,育陽光之人”的教風,培養“我陽光,我自信”的學風,構建出以“陽光”為核心理念的學校文化建設體系。

圍繞“12345”思路,確立陽光文化之魂

我校地處城郊,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存在著自卑怯懦、意志脆弱等“灰色教育癥”,經過多方調研論證,提出了陽光文化建設構想。陽光教育的內涵可簡要概括為 一個宗旨、兩個重點、三個依托、四種情感、五個板塊。

一個宗旨,即通過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面向學生發展的整個過程的教育,來培養性格活潑、自立自強、合群合作的陽光少年。

兩個重點,即陽光活動和陽光課堂。

三個依托,以培養陽光少年為依托,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勤奮學習、快樂生活、全面發展;以打造陽光教師為依托,培養教師充滿愛心和自信,彰顯活力和熱情,用陽光般溫暖的態度、陽光般不息的能量培養陽光學生;以評選陽光班級為依托,使學生學會學習、自主管理,營造一個寬松、融洽、民主、和諧的育人氛圍,使學生都能夠積極健康地成長!

四種情感,即理解、寬容、關愛、激勵。給成功的學生以理解,表明自己對學生成功的敬佩、贊美;給失敗的學生以理解,表明自己對學生失敗的同情、安慰。寬容是給了學生一個改過的機會與過程,同時也會贏得學生的感激之心和敬重之情。關愛就是教師的臉上要充滿陽光,心中裝滿學生,滿懷激情地去愛我們的學生。激勵,就是要對所有學生寄予同樣深切的期望,滿懷愛心地關注學生的成長,時時處處激勵他們前進。

五個板塊,陽光教育的實施將通過陽光環境、陽光管理、陽光德育、陽光課堂和陽光社團五個板塊,互相融合、整體推進。

挖掘文化內涵,凸顯教育魅力

(一)構建陽光德育模式,統領陽光育人活動

近年來,我校積極嘗試構建“1224+N”陽光德育模式,旨在通過該模式,把學校德育常態工作的各種內容融入本模式相應的環節,形成體系,成為學校陽光教育管理的重要抓手之一。

“1224+N”模式,即一個陣地、兩個平臺、兩項活動、四個結合、N個項目。

一個陣地:德育課堂。依托每周五的德育課堂,各班以演講、課本劇表演等多種形式落實德育的同時,拓展延伸到語文等學科課堂進行相關內容的滲透。德育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分高中低三段編寫,每段4冊,形式上以童謠、詩歌和美文為主,圍繞“孝悌、愛國和禮儀”等方面。

兩個平臺:紅領巾廣播站和升旗儀式。每周,廣播站圍繞本月主題播送稿件,組織系列活動;大型升旗儀式上,結合“月主題、周活動”要求,通過朗誦演講、情景劇等形式落實德育相關內容。

兩項活動:千人誦讀活動和課前陽光兩分鐘。2013年以來,我校開辟了“以誦讀活動促進學生行為養成”的德育新途徑,每天早操前兩千學生列隊操場,完成20分鐘的誦讀課程。三年來,效果良好,現已形成了“課程化”、“常態化”、“主題化”和“系列化”的特點,學生在積累經典美文的同時,規范提升了自身的品行。

課前陽光兩分鐘就是改變課前唱歌的單一形式,把陽光自信、言行自律、才藝自修等各種素質的提升融入學生日常表現中,每天上午課前兩分鐘,各班宣誓之后,通過說、唱、誦、演等多種形式,在學生收心提神的同時,展示學生的陽光身心。

四個結合:集中活動與分散實施相結合,校內活動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學科滲透與主題活動相結合,星級評比與成果驗收相結合。

N個項目:根據陽光德育相關內容,結合“三節一會”和重大節日,學校德育處、少隊部開展數個大型社會實踐活動,如緬懷先烈掃墓活動,走進社區幫扶活動等。

(二)依托陽光高效課堂,培植陽光人生根基

綜觀當前低效的“灰色”課堂,我們提出了陽光課堂。通過“三個提升、兩個修煉、一個模式”來構筑“陽光課堂”。“三個提升”:要求教師“提升素質,提升學識,提升魅力”;“兩個修煉”:要求教師“修煉自己的語言、修煉自己的氣質”;“一個模式”:構建“211學導練”陽光課堂模式。另外,我校以上述理念為指引,構筑豐富多彩的陽光社團課,作為對傳統課堂的補充和完善。

構建“211學導練”陽光課堂模式。該模式凸顯少教多學、生本高效的特征,是充滿溫馨、悅納博愛的課堂,是崇尚簡約、拒絕繁瑣的課堂,強調新“三主”,即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以教師為主導的智慧導學,以生活為主源的實踐學習,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做到學生思維自由,課堂氣氛民主,師生關系融洽,教學氛圍和諧,師生、生生之間高效互動,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主動,把課堂變為師生對話交流、快樂成長的地方。

開展陽光社團,育七彩少年。學校本著“人人都活動,個個都陽光”的指導思想,確定每周五下午為無課日,專門安排“七彩陽光社團活動課”,開設了葫蘆絲社團、藍精靈象棋社、七彩呼啦圈等13個大社團、20個小社團,讓孩子們能夠充分張揚個性,享受自由,快樂成長。三年來,七彩呼啦圈社團和橙黃舞蹈隊的兩個節目,在縣上舉辦的兩屆藝術節上,分別榮獲特等獎和一等獎;書畫社選送的學生作品,在縣第四屆藝術節中有22人分別獲一、二、三等獎;科學探秘隊挑選8名學生參加縣第五屆科學實驗操作比賽,獲團體優勝獎;大理河文學社推薦學生參加各級各類作文比賽活動,有123人獲得三等以上獎勵。

推行陽光民主管理,培養陽光幸福師生。陽光教育的根本和落腳點是打造陽光學子,而成為陽光學子的先決條件是必須具備好的習慣品格。培育陽光學子著重抓好五個方面:重塑陽光品格、培植陽光心理、開展陽光運動、推行陽光實踐、實施陽光評價。“陽光少年”評價體系一是開展“陽光少年”評選活動。每學期的期中和期末,學校設立不同陽光少年稱號,對獲得不同稱號的“陽光少年”進行表獎。二是撰寫陽光評語。陽光評語力求全面富有激勵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三是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點滴成長,鼓勵他們積極向上、積極進取。

學校通過“3344”陽光教師打造工程,培養陽光教師。“33”工程,即以環境氛圍創設到位推動陽光理念武裝工程, 在打造陽光校園環境的基礎上,擬建陽光心語輔導室、陽光書屋、陽光活動室等,定期組織教師參與陽光論壇、陽光娛樂活動和陽光體育鍛煉等,來提升幸福指數。以培訓學習到位推動陽光技能鍛造工程,達到“藝高人陽光”的效應。以評價激勵到位推動陽光名師發酵工程,通過制度促進、政策傾斜和共同體打造、名師論壇等形式推進骨干、名師隊伍的建設,達到名師引領帶動教師團隊陽光成長的目標。

“44”目標,即通過“33”工程的實施,促進教師做到“四個面對”:即面對生活,有陽光般健康的心態;面對工作,有陽光般積極的熱情;面對學生,有陽光般燦爛的笑臉;面對學校,有家一樣的感覺;樹立“四種意識”:在思想觀念上,要有開放意識;在教學方法上,要有創新意識;在工作態度上,要有奉獻意識;在師生關系上,要有平等意識。

學校初步形成“物質文化打基礎、行為文化樹形象、制度文化添內力、精神文化鑄品牌”的陽光文化發展模式。近三年,學校先后榮獲“陜西省義務教育學校文化建設示范校”等18項榮譽,提升了學校的社會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