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全民閱讀”理念,2016年初,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又發出了《〈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大力促進全民閱讀。《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分別指出“鼓勵教師開展閱讀指導”“鼓勵學校、全民閱讀設施管理單位及閱讀推廣人對其(特殊兒童群體)進行定期閱讀指導和服務”。

促進全民閱讀不僅要促進閱讀行動,讓讀者理解閱讀內容,更要讓閱讀者獲得進一步讀書的能力,以達到提升閱讀素養,從而提高人的素養的目的。同樣,閱讀也要“從娃娃抓起”。小學階段正是人獲取知識的黃金階段,這一階段,人的記憶力最旺盛、好奇心最強,接受新事物快,學業負擔相對不重,有較多的時間進行讀書活動,因此,在小學階段通過讀書指導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小學段教育教學內容,我們通過長時間的嘗試探索,綜合課堂內外,通盤考慮,歸納出了一些通過讀書方法指導提升小學生閱讀素養的辦法,梳理如下:

精讀指導。精讀是區別于泛讀而言的概念,指深入細致地研讀。一個人要積累知識,就必須讀書。對重要的文章和書籍,要認真讀反復讀,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鉆研,對重要的語句和章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還要做到透徹理解,這就是精讀。那么,該如何精讀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呢?

1.找出關鍵句,如總起句、總結句、中心句、過渡句,含義深刻的句子等。研讀這些關鍵性的句子就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弄清文章的脈絡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表達主旨等。如小學生課內閱讀篇目蘇教版課文《秦兵馬俑》《埃及的金字塔》《陶校長的演講》《麋鹿》《安塞腰鼓》等課文的閱讀均可以采用這種找出關鍵句的方法。

2.同理方法可以找出關鍵詞、重點段進行品析。關鍵詞例如:雙關詞、關聯詞、含義深刻的詞語。雙關詞往往由現象到本質,閱讀的時候要指導學生注意上下文聯系,把握詞語的內在含義,如小說《變色龍》中的“變色龍”就一語雙關,既指現實中的變色龍又指文章主人公奧楚蔑洛夫警官。關聯詞則要注意由它引起的后半句,因為關聯詞引起的句子重在闡述后半句,比如“因為……所以……”強調所以引起的結果,“如果……就……”強調“就”引導的假設結果,“雖然……但是……”強調的是轉折后的結果等。

3.正確理解修辭的意思。小學語文蘇教版課文《小草和大樹》的閱讀,首先要引導學生搞明白“小草”“大樹”分別代表什么。只有正確理解到文中兩處“小草”“大樹”的不同含義才能真正理解夏洛蒂·布朗特三姐妹在成功之路上付出的汗水心血、遭受的種種磨難,也才能夠理解“小草”是可以變成“大樹”的,只不過要有堅定的意志、必勝的信心和頑強抗爭的精神。

4.追尋題目的含義。題目是文章或著作的眼睛,讀一篇文章一定要重視它的題目,并且在精讀的過程中追尋它的含義,只有這樣才能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例如讀《狼圖騰》,在閱讀過程中就可以追溯什么是狼圖騰,為什么要以狼作為圖騰,它表達了一種怎樣的精神?還有《愛如茉莉》《月光啟蒙》《仰望蒼穹》等文章的題目都耐人尋味,它們不僅有關文章內容,更是一種文學的味道。

5.復述內容。把已經理解過的東西用自己想法再次復述,這樣有利于感性材料的內化,有助于理解、記憶,該方法主要用于故事性較強的讀物。

6.重視細節。小學課文《愛如茉莉》表達的是樸素而深沉的情感,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深刻的語言,所有的深情都滲透在一個個細膩的情節里,如母親生病住院卻一心想著父親吃餃子的小事,父親聽說母親生病根本來不及吃餃子而是直奔醫院,晚上父親又趴在母親床邊守候,母親寧可忍著胳膊酸痛也不叫醒父親等。閱讀此類文章則需要抓住每一個細節,深入其中,反復品咂才能得其精髓。

7.做批注,做摘抄,寫讀后感、隨筆。這樣不僅能促進閱讀的深入,更能加強閱讀積累,提高寫作能力。

泛讀指導。泛讀即廣泛地閱讀,通常也指一般性閱讀。意在追求對作品的整體理解以及閱讀速度,而不注重一些字句的翻譯,也不會逐字逐句地理解文章。陶淵明所謂“不求甚解”便是,周國平也提倡“不求甚解,為我所用”。通過指導實踐,我們認為該讀書方法課內有益于小學生初讀課文,讀懂大意,了解情節、人物,理清文章脈絡思路等,課外則適用于小說散文等的閱讀,有益于增加閱讀量,進行充分的閱讀積累。例如,《魯濱遜漂流記》《狼王夢》《西游記》《淘氣包馬小跳》《中華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兒》等,很大程度上都要用泛讀而非咬文嚼字的精讀。否則就會影響閱讀期待,也無閱讀量可言。

瀏覽指導。瀏覽大致分為掃描式和跳讀式兩種。掃描式,要求在閱讀中一目數行,迅速掃視,摘取字里行間的重要信息,如讀前言、目錄、結束語等。跳讀式,根據一定的目的或某種需要,舍棄一部分不讀,只快速閱讀相關的部分,如讀標題、圖表、與主題相關的關鍵詞語等,以查找相關資料。“瀏覽器”更是準確地表達出了“瀏覽”的含義。小學生瀏覽可用于閱讀報紙雜志、檢索資料、提取主要信息、準確回答閱讀題、復習再讀等。

各種文體的讀書方法指導。1.關于連續性文本,如詩歌閱讀,古詩詞的閱讀大致可分為四步,“知人論世,了解背景——理解詞句,初知大意——抓住意象,鑒賞意境——總結升華,體味情感”;現代詩的閱讀可用“揣摩詞句——想象畫面——體悟情感”三步法進行閱讀。小說閱讀,則可以使用對比閱讀法,對比人物肖像、人物品質、故事情節、寫法運用等,通過對比讓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童話閱讀,通過“瀏覽通讀——了解內容” “想象品讀——讀活人物,讀明道理”的方法讀懂童話。2.關于非連續性文本,如繪本的閱讀,可以構建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表演式的閱讀模式。教學片斷分享如下:

讀故事前:老師介紹書的概況和自己對書的看法以及選擇該書的原因。并將書中精彩的圖畫、片段通過大屏進行展示,激發學生的閱讀渴望。

讀故事中:老師繪聲繪色地朗讀故事內容,師生間很少對話,盡量保持故事的流暢,讓故事情節像表演一樣完整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讀故事后:開展大量討論。老師根據故事內容提出問題,學生必須回想故事內容,并用自己的話來回答,討論的重點是將故事內容與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經驗聯系起來。

有了恰當的讀書方法,學生的讀書能力才會逐步形成,閱讀素養才會切實提高。閱讀素養是實現終身學習的基本素養與基礎能力。可以說閱讀素養已經成為現代人基礎性的生存能力,也是影響人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讀書方法指導提高小學生閱讀素養,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