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既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也可能因為使用不當或缺少規范使學生誤入歧途。只有很好地認識這一特性,才能更加文明地使用網絡,科學利用資源,促進資訊、思想、情感的交流,要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大學生網絡輿情的自我管理能力[3]。每個網民都是數據與信息的生產者,通過發微博、寫微信、論壇發言、新聞跟帖等,記錄著各自的活動和行為。部分學生能夠理性對待,維護好網絡世界的正常秩序;而部分學生分辨能力及自制能力相對較低,容易迷失,不能從海量的網絡言論中分辨有用信息,容易被負面的網絡輿情所左右,甚至成為虛假信息的傳播者。高職院校應重視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培養學生在使用網絡時的責任感和自覺性,使學生能夠遵守基本道德準則,維護正常的網絡公共秩序,不轉發和散布不當信息和言論,增強對網上言論的鑒別能力,積極抵制和舉報違法網站。學生要使用文明語言,規范自身行為,加強道德約束,不給他人和社會造成物質和精神上的損害。學校可以通過生動鮮活的案例,進行啟發引導,提高學生道德認知能力、辨別能力和選擇能力。通過舉辦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活動,促使學生嚴格要求自身,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進一步強化廣大學生作為網絡信息生產者與網絡信息傳播者的責任,自覺抵制垃圾信息和虛假信息,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并帶動他人,影響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