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認識與思考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第九幼兒園 孟 欣
發布時間:2017-04-11 10:51:0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幼兒期是人生的啟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培養良好社會性行為的重要時期,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是幼兒園,教育者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孩子逐步形成正確的社會認知和行為,使他們將來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一、社會教育的含義
(一)社會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兒園社會教育是指以發展幼兒的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培養幼兒的社會行為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它把社會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內容,把社會領域教育作為幼兒園的課程。
(二)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內容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內容是指幼兒園社會領域所包含的特定現象、事實、規則及問題等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們依照一定的原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實現社會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
二、教師在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中的作用
(一)教師在平等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以“育人”而不是以“育才”為教育出發點;第二,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天性,調動其天性中的積極成分,使兒童沿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第三,為了兒童獲得全面和諧發展而進行教育,使幼兒成長為身心健康,有智有能,樂觀進取,求實創新,能做好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同時關心他人幸福的人。
(二)教師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1.把握主體做好主導。素質教育是以兒童為主體,從兒童的實際出發,確定教育思想、設置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去創造適應兒童發展的環境,進行教育。
2.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做到因材施教,側重培養幼兒的特長,使他們的個性得到發展,智力得到充分發揮。
3.激發興趣培養能力。素質教育注重的是能力的培養,即對兒童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身體和心理等方面素質的培養和教育,以達到全面提高的目的。這就要 求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適應素質教育的規律,從個人擔負的學科做起,自覺克服應試教育的舊觀念,確立以提高素質教育為中心,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真正注重培養兒童的能力,有目的地培養兒童的注意、思考、理解、表達、自制、自信、意志等方面的素質,使兒童在掌握技能的過程中培養種種良好的素質及能力,從而為他們的自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家庭、社區在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實現兒童社會化基本內容的有效途徑,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夠促進兒童習得社會生活的基本行為規范,培養兒童的社會行為和正確的角色意識,幫助兒童建立起和諧的伙伴群體。
(一)家庭教育促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父母不僅給予子女先天的遺傳素質,也提供兒童后天發育成長的環境和條件。要使兒童發展的可能變為現實,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通過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幼兒感受到家庭的安定和睦,融洽溫暖,民主平等。有益于兒童的積極模仿和良好個性的形成。
(二)社區教育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
社區就是:“在一個地理區域內互相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互認同、相互依賴、忠誠和社會活動組織的一群人的集合。”這里的“相互認同、相互依賴和忠誠”是在長期共同聚居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某種關系。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擴展,這種“類親屬關系”對人的影響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親屬關系。俗語“遠親不如近鄰”反映的正是這種情況。兒童生活在這樣的社區文化環境中就比較容易與周圍的人建立社會關系,也比較容易得到更多人的關照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種社區文化所培養的兒童的合群性、利他性和興趣的廣泛性等,為學校教育提供了優良的基礎。
總之,學前兒童的教育離不開社會,人的成長也離不開社會教育。從時間看,與人的生命共始終;從空間看,與人的生活相關聯。人一生的成長和發展,是在家庭,教育機構,社會全方位的影響下不斷實現的。在不斷變化的世界里,兒童要成為既幸福又有貢獻于社會的人,就必須在其生命之端做好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準備,使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同步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