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磚引玉 妙“導”開花
作者:陜西省宜君縣城關第二小學 邢小艷
發布時間:2017-04-11 09:50: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節課有個好的開端,就像一場戲有個引人入勝的序幕。”“精美的導課,就像磁石把學生深深地吸引住,像金鑰匙悄然開啟學生的思維。”“理想的新課導入依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特色,學生年齡心理特征和教師自身特點,抓住新課的最佳入口導入,抓住學生的目光,扣住學生的心弦,創設愉悅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欲望,促使學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參與到新課的學習中。”這些描述充分說明了導課的重要性,讓我對每節課的導課也格外重視。各種導課設計,讓我眼花繚亂,有時半天找不到主題,或者說半天繞不到主題,我也總是認為,這些就是真理。有一次上課時,“一不小心”,我沒用設計好的教學環節,直接將本課的難點說了出來,問學生有什么解決方法,誰知學生在聽我講述時是那樣的認真,而且馬上就參與其中,“想方設法”解決問題,那節課的效果出奇的好。下課后,我認真反思了整個過程,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發現,不是每節課都需要情景導入,導課也要視“人”而定,視“課情”而定。
一、有效性
小學生的感知有很大的隨意性,“導”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的盲目性與混亂性,使學生的思維能指向一定的目標。精心設計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是開導、發展他們思維的好方法。例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教師讓學生觀察后問:“這些分數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分子和分母都不同。”而教師問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指出哪個分數是最簡分數。由于設問指向不明確,沒有達到目的。所以導入一定要有較強的目的性,讓學生明確將要學什么、怎么學、為什么要學;還要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善于以舊拓新,溫故而知新,為進入到后面的學習做好準備。最重要的是,課堂導入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既要符合學生的性格特點來設計導入形式,又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來確定其內容。
二、參與性
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并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導課還要具有趣味性和啟發性,能引起學生關注,形成懸念,或引人入勝,或發人深思,具有挑戰性。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興趣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只會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產生疲勞。新穎且具有創新的事物是每個學生希望得到的,強烈的愿望會調動起他們的求知欲。因此,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在上課開始就運用啟發式教學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必能有效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數對確定位置”這一教學內容時,我設置了問題“你能告訴我你獨一無二的位置嗎?”我不是急于告訴學生用數對的方法確定位置,而是啟發學生:你們能不能把表示位置的方法變得更簡單一些呢?比如說用數字、圖形、符號等。結果,每個同學都積極動腦、動手,最終發現了最為簡潔的方法——用數對確定位置。這樣做就不會把課堂變成教師的“一言堂”或者“個別學生展示的舞臺,大部分學生是觀眾”的形式。
三、實用性
便于操作,簡單易行。導課的設計,必須考慮其價值、效果。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導課應精心設計,力爭用最簡潔的話語、最短的時間,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以及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聽課上來。如果導課過長,則不容易給后面的重點內容提供足夠的學習時間,往往會產生頭重腳輕的感覺,學生更談不上有充分的時間去訓練。
在傳統的思想觀念中,數學這門學科不像其他學科那樣豐富,富有色彩性,會覺得枯燥乏味。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來源于興趣。興趣最能直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課堂導課是一種教學手段,又是一門教學藝術,沒有固定的形式。導課方法的運用要因人而異,要因教學內容而宜。我們只有不斷探索、實踐,才能提高導課技藝,才能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