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是一門需要日積月累的課程,只有長期訓練與練習才能厚積更多人文知識,提升自身文化素養。而語文語感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之一,日常的訓練對語感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語感,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鑒賞文章和語言表達等能力。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

一、引導學生在吟詠誦讀中整體感悟語感

這類方式主要要求學生多讀,要用心讀,讀出聲音來,一般默讀所取得的成效會不怎么明顯。帶有感情地朗讀一篇課文,不僅能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能感受語言的韻律美、節奏美,增強自身語感。例如:在學習初中語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這一文章時,教師可訓練學生把董存瑞決定要炸碉堡的心理感受、炸碉堡的過程以及舍身保國的結果有感情地朗誦出來,要將文章讀活,再現革命烈士舍身衛國的壯舉,體會那毫不猶豫、奮不顧身的勇猛。另外,就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這一情節,教師還可向學生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被聲音、畫面、音樂等場景所渲染,增強其感情融入,再進行自我朗誦時節奏就能把握得更好。

二、引導學生在主動感知中深入品味語言

如果對學生的語感培養少了學生自身的主觀感受,那么語感培養過程就像是無本之木,難以取得較好成效。因此在語感訓練時還要注意讓學生感知語言,深入體會語言,品味文章的節奏與韻律,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朗讀時不是一字一句依照課本讀出來,是要根據文中意思,把握文章節奏有代入、有深淺的朗讀。要能用自己的感情與文章語言發生共鳴,體會語言表達的獨到之處。為此,教師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指導學生揣摩文章大意,斟酌文章字詞,以此強化自身語感。

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這個過程比較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運用,對學生自身能力的要求較高。語感需要長期積累才會形成,只有多鍛煉自身聽說讀寫,規范各個方面的語言應用,培養良好的習慣,持之以恒,才能增強自身的語感意識,強化語言表達能力。例如:聽是要學生聽文章韻律,捕捉文章語言信息,理解文章大意,抓住文章中心。教師可多選用一些優秀的閱讀材料讓學生鍛煉,多聽多學。說是要讓學生在自身學到語言表達的基礎上將自身情感表達出來,在恰當的場合,圍繞一定的中心主題進行情感表達,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大多比較靈活,而臨場發揮也是體現學生語感最直接的方式,若學生說的語句通順、情感處理恰當,那么語感的形成是正確且有效的。最后寫是最終成果的驗收與測試,學生將心里的感受以書面語言的方式表現出來,處理字句之間的關系,恰當的排列與感情的融入,形成一篇優美動人的文章。

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形成個性化語感

學生的主動性關乎到實際的語感培訓效果,人們常說,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指不同學生對同一篇文章的看法存在差異,在進行語感培訓時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化語感,使其形成獨特的語感認知,而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而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創造力。要形成其個性化語感前提首先要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感訓練項目中,通過相應的語感培訓活動,讓學生找到自身的獨特性,能夠根據其自身的體會表達出不一樣的閱讀情感。這里還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指導中不能固定學生思維,不能過分強調學生感受與相關思考方式符合教師本身,要能給予學生足夠的個性發展空間,讓學生有一個平臺可以去發揮、去創造。比如說學習《祝福》這一課,學生對祥林嫂這一人物解讀中,有的會認為從階級角度來分析,祥林嫂的人物表現是一種反抗,而從人性角度來看,祥林嫂的個人行為又是一種掙扎,從兩種不同分析來看,主觀因素在于學生自己的體會與理解。

總之,語感的訓練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在訓練中,需要注意采用恰當、正確、科學有效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