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教師通過不斷學習與實踐,從學會教到教得精彩,進而形成教育智慧的過程。教師專業成長伴隨著信心的增強、教學技能的提高、對所任學科知識的不斷更新、深化以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如何形成教師專業的持續成長呢?

通過對我省部分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及教學新秀的成長經歷研究,可以發現他們共性的成長軌跡,即從一名新教師成長為學者型教師都經歷以下幾個關鍵階段,都通過執著的努力化解每個階段所面對的職業困惑。

第一階段: 主動適應教育教學常規,經受課堂教學的歷練,積極而快速完成實踐經驗的積累——站穩講臺,成為合格教師。

1.如何快速站穩講臺?

新入職的青年教師最缺乏的就是課堂經驗,常常要面對這樣的難題:怎么備課?如何組織學生課堂學習活動?快速而有效解決這一困境的途徑就是借鑒、實踐與反思。聽課是教師學習借鑒他人課堂教學優點、提高自己課堂教學水平、促進自身專業快速發展的捷徑。特別是聽經驗豐富的教師的示范課、公開課,對青年教師走向成熟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在聽課之前一定需先研讀教材與課標,獨立備好課,在聽課時與老師的講課進行對比,才能發現自己在教材處理、知識講解、學生活動設計等方面的不足。這時進行二次備課,能夠清晰地把握如何強化重點,如何化解難點,如何鋪設探究的臺階。上完課后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果再次備課。這樣在吸取前輩珍貴的課堂教學經驗的同時,也堅持實踐經驗的積累,邊教學邊思考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達到最佳效果。這樣可在較短時間實現對教材的靈活駕馭,也就是說基本站穩了講臺。

2.面對“教學危機”,應該怎么做?

教師從教的最初幾年里,還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教學危機”。如教學管理能力不足;難以維持課堂紀律或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難以解答等。如何對待這些危機是對教師的考驗。每位有追求的教師會這樣回答:“雖然危機會給我帶來困擾,但我會努力把危機轉化為開創新起點的機會。”如當教師“遭遇”一個總是向他求教一些有挑戰性難題的學生,他必須調動起自己的潛能,積極地“儲備”專業知識和靈活選擇講解方式以應對挑戰。危機會促使教師進行自我調適,發展出新的應對特定情境的專業能力,一旦戰勝危機,教師的精神力量就會變得更為強大。很顯然“教學危機”開啟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可能性,成為推動教師成熟的動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實踐中學習、積累,才能快速成長,真正站穩講臺。

第二階段:對常規性教育行為的不斷創新與提升——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成為優秀教師。

1.如何使課上得更精彩?

當教師站穩課堂,能夠輕松地應對平時的學科教學和課堂的管理時,往往會沿用熟悉的教育教學方式。這意味著教師成長處于相對停滯階段。而如果誰此時能思考: 如何使課上得更精彩?如何進行教育行為的創新?如何形成自己鮮明的教學風格?并帶著這樣的思考進行探索,他就進入了優秀教師的成長歷程。

優秀教師的成長,即教學風格的形成是一個由模仿到創新的課堂探索過程,是一個基于學習、實踐、反思,從量變到質變的專業成長過程。此過程要做好四件事:第一,研究學生,對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效果準確把握,在此基礎上確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設計能激發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活動。第二,研究他人,通過觀察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范例,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技巧和機智,并運用這些技巧和機智駕馭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第三,研究自己,展開教學分析活動,通過自我剖析,或借助團隊的力量進行全方位的課堂診斷,清晰認識自己的課堂現狀和有待提升的空間。第四,研究理論,根據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閱讀相關的教育理論,而后進行思考、嘗試、完善,才能在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基礎上形成自己鮮明的教學風格。

當然,教學風格必須與教師自身的特點優勢結合才能顯示獨特的教學魅力。如理智者可以在理智型風格上著力;幽默者可在幽默型風格上出招;感情豐富的人可以向情感型風格靠攏;和風細雨式的,你就輕言慢語,娓娓道來……既為風格,就帶有強烈的個性。

2.公開課的價值何在?

合格教師對于如何講授常態課早已駕輕就熟,這時若還只滿足于上好常態課,就會缺少探索與創新的意識,很難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而公開課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自我反思、研究問題、將新的理念與方法融入課堂的契機。

在準備公開課的過程中,教師會深挖教材,思考教學設計,推敲教學細節,反思教學理念,會有意識地尋找自己所存在的問題,不斷鉆研教材從而完善自己的教學。還會得到校內外專家和同事的幫助。集思廣益,凝聚了同行的智慧與心血,公開課確實是在先前優秀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生成的。

公開課往往是借班上課,如何第一時間了解學生,如何有效組織多維互動,如何巧妙處理課堂中的突發狀況,都是對教師教學智慧的考驗。

專家和同行點評是公開課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整個活動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也能牽動教師的神經,多角度、高水準的點評會引發和幫助教師進行深層次的反思,針對所出現的問題與不足提出相應的建議會拓展我們的教育視野。

一個人的教學能力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提升的,只有以研究的心態對每一節課精雕細琢,只有經過公開課近乎苛刻的磨礪,才能展現自己獨特的課堂風采,才能鑄就優秀,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第三階段:系統反思,潛心研究,不斷總結——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張,成為學者型教師。

一個已形成自己教學風格的優秀教師,想要開拓更高層次的專業成長空間,必須長時間專注于系統反思,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提升。只有這樣才會從單純的教學實踐者轉變為教學的研究者。

1.如何進行系統的反思?

教學反思貴在及時,難在堅持,成于深刻,“全程自我提問式反思”有助于經驗的沉淀和教育觀點的形成。

課前向自己提問:學習本課內容時學生已有哪些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這些情況出現后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會讓我們在備課時著眼于學生,考慮問題更加周全。

盡管我們備課時已設計了各種不同的學習預案,但在課堂上還會遇到一些出乎預料的情況,如學生回答問題時間拖延,師生之間或同學之間對某個問題出現爭議等。故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自己提問:問題的癥結在哪里?教學方案如何調整?該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與措施?以確保教學過程始終暢通?這些問題必須立刻作出決斷,并在后續的教學活動中得到體現,課堂的智慧由此彰顯。上完一節課或完成了一天的教學任務后,靜下心來通過鏡頭的回放和學生學習反饋情況進行課后反思:這節課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有效突破;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學生的思維是否被激活;學生是否真正獲得了必要的知識與技能;落實教學目標的具體狀況如何;還要采取哪些后續措施……

把這些問題梳理清楚,努力探尋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并在后續的教學實踐中加以落實?!叭^程自我提問式反思”,將樸素的教學經驗轉化為寶貴的教學財富,繼而提升為自己的教學智慧,學者型教師便從這里起航。

2.教師為什么要寫文章?

一線教師占有大量的教育教學信息,在教學實踐中會迸發出更多的火花,比自己平時想的要高明得多。但倘不及時抓住,這一想法轉瞬即逝,時過境遷,再也不會憶起。為了超越自己,為了研究出更高效的教學方法,人必須善于抓住這些靈感。要留住思考、靈感與頓悟等,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文字。若能在實踐的經驗和對問題思考的基礎上,找到理論的支撐點,提煉出實用性強的文章,必能把積累的“點”連成經驗的“線”,最后鋪成文章的“面”,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更為重要的是在寫作的過程中提升了理論水平,從而指導自己更好的實踐,在實踐中理論又得以檢驗,二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這也是一名學者型教師教育主張的形成過程。

3.課題研究帶給我們什么?

教師即研究者,一個擁有強烈的教育科研意識的教師,一定具有敏感的問題意識和將問題梳理成專題,并且從中提煉出有研究價值課題的能力。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去審視自己日常工作的習慣,對一些真實的經驗或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歸納,尋找其中的規律,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手段,最終探尋出更好的解決方法。這些大大促進了教育水平的提高,使我們能夠逐步向“智慧型”教師的目標靠近??梢哉f,把教學與研究有機融合為一體的課題研究,是優秀教師成長為學者型教師的必由之路。

堅持反思,筆耕不輟,有研究教學的習慣則會成就學者型教師。

結束語

每位教師的專業成長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經歷有所差異。但真正促使教師成長的根本動力是自身對教育的不懈追求。可以說,教師專業成長是教師積極學習、積累教學經驗的過程;是有意識在教學實踐中創新探索,形成獨到的教育見解的過程;是通過撰著、研究尋找教育真諦的過程。當然,教學中的挫折和沖突、公開課等關鍵事件對優秀教師成長也起著重要作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愿每一位教育人在充滿智慧理性和審美感性的教育世界里為理想去積極追求,全面實現自主、自省、自覺式的專業成長。

馬駿簡介:

西安市首批正高級教師、陜西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國家級骨干教師、西安市有突出貢獻專家、西安市學術技術帶頭人、西安市年度教育人物、陜西省首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西安市首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黃河中學教研室主任。近年來發表論文、專著300萬字以上,其中主編和編寫教研參考書共28本,數10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國家核心期刊公開發表。主持省、市級課題《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研究》《中學物理課堂導入研究》《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初高中物理教學有效銜接》等10余項。

教育教學理念:馬駿老師從教30余載,一直堅持教育的智慧在課堂歷練中生成,專業發展的原動力來自不斷的學習;通過科學而系統的反思促成自身經驗的積累與理念的提升。他領導的省市兩級名師工作室已成為陜西省教學研究的平臺、教師成長的階梯、理念輻射的中心。

劉小芳簡介:

陜西省優秀教學能手、西安市學科帶頭人、西安市骨干教師、陜西省名師工作室成員、陜西省督導學會專家、陜西省中學教材編寫委員會成員、黃河中學教研組組長。教學風格清新自然,善于將抽象的物理知識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現。主持多項省市級課題;近年來有10余篇教育論文在全國教育類核心期刊發表;多項教學設計和論文獲省市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