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新方向、新措施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主題。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主觀片面和追求形式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我們對課堂教學改革的依據、方向和措施的認識存在偏差。無法體現教學改革的“新”。這種重現代、輕傳統的現象,實則令人深思。我認為要實施新課程首先應區分和避免下列問題。

一、重“學生”不等于輕“老師”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老師的作用,學生在這種填鴨式理念支配下,顯然處于被動地位,沒有自主權。新課改強調轉變老師的角色,把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這是絕對正確的。但有些老師在教學中似乎沒有找到準確的角色定位,他們認為,不管什么內容和情況,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愈少愈好,就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主導作用。其實,新課程推崇的是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學習,而研究性學習方式要求老師要準確地把握教材主旨,深刻挖掘教材內涵,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巧妙地進行教學設計,更深層次地為學生釋疑解難。因此,在新課程實踐過程中更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重“過程”不等于重形式

新課程倡導教學應該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這對糾正傳統教學中注重“結果”輕視“過程”的弊端,無疑具有積極作用。注重“過程”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要從過分強調老師“會教”向“教會”的著力點遷移。然而,在教學中有些老師卻曲解了教學改革的本意,僅僅在形式上做文章。

1.因注重多媒體的應用而主次不分

運用多媒體教學似乎已成為新風尚,許多老師,尤其是青年老師更喜歡使用多媒體教學,有人甚至以為這才是課改。實際上,卻不自覺地走入了誤區。我聽過許多老師的講課,課件非常精美,可以說圖文并茂,從視頻、動畫到音樂、色彩都非常精美,老師與學生精神很投入,但是書本、筆記基本沒用,課件成了中心,教室成了電影院,學生成了觀眾,老師成了放映員,老師的言傳身教、學生自主參與、師生的情感交流都不見了。

2.合作討論注重形式而忽視效果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合作討論的方式越來越得到老師的青睞。學生幾人一組,七嘴八舌地進行討論,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有的老師不管內容是否合適,也不管時機是否恰當,好像只有“討論”一下才熱鬧,只有“合作交流”才叫轉變觀念。雖然合作討論確實可以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能力。但是,這只是表面現象,有些學生就沒有圍繞主題進行討論,只是趁機放松一會兒,并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三、新課改不等于徹底否定傳授知識

實施新課程以來,老師中有一種觀點似乎越來越流行,認為傳授知識和促進學生發展是對立的,不利于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看似是一個重大突破,其意義深遠。但從知識與方法、能力的關系來看,知識是最基礎的,方法是一種在形成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被內化的知識。能力則是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質變的產物。可見,沒有知識和技能,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許多復雜的知識,限于學生知識面和理解能力,使用傳授法有時倒是較好的教學方法。新課改中,老師要改變以往輕過程甚至無過程的教學行為,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

步入以上誤區的一個重要的主觀因素,就是對中國傳統的教學模式缺乏客觀的認識、分析和評價,片面地認為實施新課改就是要斬斷和傳統教學方式的一切聯系。因此,只有重新審視傳統教學模式,才能澄清思想、消除認識偏差,促進和深化教學改革,為課程改革提供一個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課程改革其本質是對教育教學規律的再探索,是對教育方針的再認識,是對基礎教育的再定位。這就決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穩中求變的漸進過程,而絕非一場運動式的根本轉變。新課改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學理念,為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廣大老師既要敢于實踐,也要善于思考,還要站在新課程理念的高度重新審視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處理好傳統與改革、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