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語文閱讀教學的一點思考
作者: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太要鎮中心小學 別永娟
發布時間:2017-04-10 11:18:4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常常被課堂上“教什么,怎樣教,教的目的是什么?”這幾個瓶頸問題所困擾。嘔心瀝血的教學設計自感滿意,教學效果也不錯,但時間一長,重新再教這篇文章時,總感覺以前的授課有些問題,但一時又說不清楚。不甘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我,對語文教學是“想說愛你不容易”,痛苦與煎熬時時在咬噬著我力求上進又無能為力的心。
偶然看李鎮西老師的文章:“對一篇課文來說,首先是學生學,而不是教師教,要把教師‘教’的過程變成學生‘學’的過程,無論是備課還是上課,教師都應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設計和操作。”長久以來陷于痛苦漩渦而不能自拔的我頓覺醍醐灌頂。語文教師應該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思考:對于一篇課文來說,學生應該學什么,怎樣學,學的目的是什么?雖然只是一個詞的改變,但體現的是兩種迥然不同的教學理念。考慮的著眼點在“教”,體現的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著眼點在學生的“學”,卻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教育的中心,一切都是以學生的發展為著眼點,學生處于主動的學習地位。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行動起來?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語文的目的。目標猶如燈塔,會指引航船在大海中乘風破浪。我想到了CCTV首席教育導師何虹潔老師所說的,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讓學生妙語如珠、妙筆生花。妙語如珠是說的能力,妙筆生花是寫的能力。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切實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課堂就是培養學生這些能力的絕好環境,課堂教學是很重要的途徑之一。學生明白了學習目的,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其次,要善于引導學生,營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學習、平等和諧的課堂。(1)作為教師,要明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在教育學生的事情上,要學會耐心等待;更要明白教育好像種莊稼,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陽光、雨露、空氣、肥料等充分的、合適的外界條件。只有所有的科任教師都能提高思想認識,學生才能暢所欲言。(2)要讓學生明白,課堂就是犯錯誤的地方,如果學生回答問題一說一個對,那還來學校做什么?同時讓學生不要迷信權威。即使是千古名篇、偉人作品,也可能有瑕疵。孩子的眸子往往比大人的更清澈,沒有太多的世故,對課文的理解往往比教師更獨特更深刻,所以在對課文的分析理解上,不要盲目從眾,要忠實于自己的心靈,敢于亮出自己最美的色彩。(3)教師要善用集體的力量。除了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外,在班級要努力形成“沒有對不對,只有敢不敢”“答對加分,答錯不扣分”“課堂上允許說錯,允許重說,允許爭辯,但絕不允許嘲笑挖苦,要將別人的優點作為鞭策自己上進的動力,要將別人的不足當作警示自己提高的助力”的集體輿論氛圍,通過集體凝聚力的熏陶感染,培養孩子敢于質疑、敢于說話的勇氣,從而使學生沖破傳統思想的牢籠,讓思想的雄鷹在廣闊的藍天上自由飛翔,讓心靈的駿馬在遼闊的草原上縱橫馳騁。
葉圣陶先生說:“課堂上,學生的精神心思越能自由活動,知能就越有長進,而且在許多方面,必須肢體肌肉與精神心思一起活動,才是真正的長進。”課堂上,不光是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放飛心靈,有必要時教師還可以適時地組織一些活動,其目的就是讓學生的精神心思與肢體肌肉都動起來,以防止出現“心無著處”和“游心外騖”的枯坐狀態。
綜合上述,對語文教師來說,首先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真正把傳授知識的講堂變成師生共享的學堂。嚴禁教師獨霸課堂,將學生看成一張白紙或一個空瓶子,不顧學生尊嚴灌輸。其次,教師要吃透教材,要熟悉所要教的內容,上課時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生身上,隨時引導學生。再次,為學生提供發表自己觀點的平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掌握知識。最后,教師要組織好課堂, 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即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論壇,或者適時巧妙地在學生心靈的海洋上掀起一個又一個思維的浪花。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教師課堂組織得法,學生學有目標、學有內容、學有方法,學有借鑒,一定會學有所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