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中涉及了很多非語文的內容,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把語文課上成了(天文、地理、歷史等)綜合課,語文教學的“本色與真實”隨之流失。那么一堂語文課的本色是事無巨細的傳授?是轟轟烈烈的小組合作學習?還是情感說教?我認為應取決于執教者、學習者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只要把握了這三者,語文味兒就體現出來了。

一、提高教師綜合教學業務水平,嚴格把好“語文味兒”這一關

語文味兒是教學過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唯美境界的和諧統一,是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生的文化素養的和諧統一。教師要革新教育教學觀念,鉆研教材大綱,博覽群書,借鑒他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要善于利用、強化進而擴展自己的特長,提高自己的語文教學業務水平,以“語文味兒”的濃厚程度影響語文課堂教學。

二、構建語文高效課堂,還其廬山真面目

語文是人文生活的體現,就要有審美情感,有文化積淀。教師應準確地理解新課程標準,讓學生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氛圍中,不斷內化各種知識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獲,并成功地外化為各種書面的、口頭的“言語作品”,逐步形成能夠獨立聽說讀寫的“言語能力”,能廣泛地運用到社會生活的“言語行為”之中。一堂好的語文課,要科學地二度開發教材,壓縮課堂上大量的非語文手段,把聽說讀寫和品析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把“語文味兒”真正教出來。

大量誦讀,體味漢語言的韻味。“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是通過品讀來體味語言韻味的,在朗讀流程中有明確的指向:首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讀,要求讀準讀順,以至背誦、積累語言;其次是細讀,抓住重點句段,細加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后是熟讀,用心靈和作者零距離感應,領悟文本的本質,感悟人情。如我執教《再別康橋》時,利用多媒體展現劍橋大學的校園景物,展現詩人當年離開的情景,再配以背景音樂,讓學生自讀、體味詩的三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培養其語感。其次組織小組合作誦讀,談各自的理解感悟,然后小組間朗誦競賽,集體交流誦讀的體會,最后在尊重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而確認詩的主旨,達成共識。

三、張揚師生個性,激發語言魅力,體現語文的內涵美

語文味兒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執教者、學習者個性的和諧統一,是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和諧統一、張揚教師個性和培養學生個性的統一,語文高效課堂的生成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教師就應該利用一切教學方法,用自己的個性、人格魅力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如我執教郁達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時,設計了一段精彩的導入:秋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季節,很容易憶起“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一類傷春悲秋的優美詩詞!現在,正值深秋時節,恰好學習《故都的秋》,這更能勾起我們對深秋的憂傷之情。然后,我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秋天小院的清晨、落蕊、秋蟬嘶叫、閑話秋涼、秋果奇景等。學生進入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唯美世界,深刻體驗了詩詞的語言魅力,最后師生共同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充分發揮情感的信號功能、強化功能,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實現了課堂教學的高效。

四、抓住文本個性,體現語文味兒

語文教學就是情感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善良和悲憫情懷,要讓學生學會感受,這是語文獨特的任務。在學習《出師表》時,學生就應該痛快地哭,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感動;在學習屈原的《湘夫人》時,就應該面露凄涼的表情,語調悲戚,感覺秋風瑟瑟迎面而來……語文文本賦予了文字多姿多彩的生命。因此,教師要根據文本內容展現不同的味道,培養學生不同的情感,挖掘學生的分析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語文教師要想上出有語文味兒的高效課堂,就必須理性地反思語文課改,摒棄課堂中非語文的浮華,追求本真;博覽群書,具有語文味的書卷氣;讓學生正真體會到文本的語言美、意境美、文化美,從而喚醒學生內心情感,使其對語文產生濃烈的興趣,使語文課洋溢著一種獨有的迷人氛圍和人性魅力,進而師生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