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學生思維的靈活度和思考的多面性。基于這一學科特點,教師可以嘗試打破教材原有專題板塊的限制,打破墨守成規式的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而是嘗試著將教材知識進行整合,將單元與單元之間、單元內部里面的閱讀篇章進行整合,讓閱讀教學能夠獨樹一幟,更具活力。

一、用主題來串聯篇章

一般來講,歸入到同一個單元里面的閱讀文本,都是從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角度,借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同一個觀點或者傳遞同一種精神。因此,教師可以用主題來串聯篇章,讓原本看起來好像互不相關的文本相互融合。以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四篇文本為例,我們來逐一分析每一篇文本的思想內涵:《小鷹學飛》——懂得“學無止境”這一道理,時刻虛懷若谷,不斷進取;《青蛙看海》——懂得“腳踏實地”這一道理,為了到達理想之巔而堅持不懈努力;《狼和小羊》——像狼一樣的壞人總是會找借口做壞事且不講道理;《狐貍和烏鴉》——喜歡聽奉承話就很容易上當受騙。不難看出,前兩篇文本是從正面的角度去教育學生,后兩篇文本則是從反面的角度去教育學生,但它們都是通過一個寓言小故事來告訴學生個人成長過程中,好的方面應該去學習,壞的方面應該遠離。從主題的角度來講,可以是“成長路上那些你該攀登的階梯和該避免的陷阱”。如此,整個單元內的幾篇文本就得到了合理的串聯。

二、用共性來普適個性

在語文知識里面,同一個知識點可能放在不同的文本里面,它的面貌就發生改變,但學生應該能夠辨別它還是這一個知識點,因此,教師在整合單元時,可以采用共性來普適個性的方式。以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第一課《讓我們蕩起雙槳》,這是一首兒童歌曲的歌詞,它有幾個很重要的知識點:詩歌中會用到“指代”“借代”的表達方式,比如:“紅領巾”指代的是少先隊員,“太陽”指代的是共產黨。詩歌中還會有擬人的寫法。這是兩個在詩歌中經常會出現的知識點,這就是詩歌這一體裁的共性。那么,教師在講解完這個知識點后,可以讓學生學習著去分析同一個單元里面的其他詩——《山行》《楓橋夜泊》。當教師教給學生某個共性的知識點,再鼓勵學生用此去分析個性的每一篇文本時,就是在培養、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三、用體驗來覆蓋全網

語文是一門非常“走心”的學科,尤其是閱讀文本的教學,它除了教給學生各種知識點外,還強調學生對文本內涵、精神、思想的理解與感悟,因此,教師在整合單元時,可以嘗試帶領學生用體驗來覆蓋全網。以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四單元為例,這個單元里面共有三篇閱讀文本,分別是《在大海中永生》《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艾滋病小斗士》。其中,《在大海中永生》表達的是人民對鄧小平深深的懷念之情。《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表達的是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以及高爾基教育兒子先從其內心出發的濃濃愛心之情。《艾滋病小斗士》講述的是南非男孩在面對可怕的艾滋病時,一邊頑強地和疾病作斗爭,一邊還關心同病相憐的其他艾滋病患者。如果從體驗情感的角度上看,這三篇文本表現了不同角度、深度的“愛”:人民對偉人的愛、長輩對晚輩的愛、對同病相憐之人的同情和關切之愛。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用這種對愛的領悟和體驗來整合閱讀各篇文本,則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這個單元時心懷更多的敬意和溫暖去感悟不同的愛。

四、用話題來聚攏沉淀

教師在單元結束之前,還需要創設一個話題來對整個單元進行聚攏沉淀。比如本文最開始的例子“成長路上那些你該攀登的階梯和該避免的陷阱”,它就是一個統領整個單元的主題,教師可以將其變為更容易討論和激發學生表達欲望的話題。比如:“成長路上需要有哪些美德相隨”“成長路上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如何成為一個積極進取的美德少年”等,引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地回歸到教材之中,同時也不要忘記對該單元的知識點進行總結。

小學生現階段的思維還處于分散、容易走神、想象力豐富、極易引導的狀態,如果教師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能夠用主題來串聯篇章、用共性來普適個性、用體驗來覆蓋全網、用話題來聚攏沉淀這幾種方式來進行單元整合,則可以讓這些具有相似性的文本在相互聯系中得到螺旋上升式的知識呈現,學生不僅學起來更容易,更輕松,也培養了自己“大語文”的思維方式與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