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
作者:陜西省府谷縣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張義軍
發布時間:2017-04-10 16:06: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由于以往的應試教育的觀念,語文課堂教學的“滿堂灌”“一言堂”;開放性問題的“教師個人表現”;教學雙邊活動中,師生地位上教師是“主角”,學生中部分作為“配角”,大多數學生作為“觀眾”,處于觀望階段等。教師的“苦苦追尋”換來是學生的高分低能,知識面窄,學生靈光一閃的學習沖動被壓抑,被抹殺了,學生毫無寬松的思考環境。這種課堂教學與新世紀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是相悖的,阻礙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新理念的貫徹落實。因此,必須加強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
一、更新教育理念,順應時代要求是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根本保證
要優化課堂教學,就是保證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明確當前的教改方向,為21世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語文教學必須要由過去只是面向較好的學生轉為面向每一個學生,全面育人,因材施教,教好每一個學生,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及創新能力,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和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新課標的頒布與實施,帶給教師最大的機遇和挑戰是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自始至終都要扮演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起主導作用,并在教學中努力創設一種平等、寬松的課堂學習氣氛,全心全意為學生營建一個合作探究的學習平臺,營造一個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
二、加強教學研討,樹立整體育人的觀念是優化課堂教學的源泉
要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必須發揮語文教研組整體育人和整體探討的功能,認真貫徹落實和加強教研活動的開展。因為先進合理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來源于集體智慧的結晶,所以每次教學研討活動,務必做到之前準備好,即充分利用教師教學用書,課程標準,教材以及現行資料中的相關知識,把每個教學環節落到實處。在集體備課時,堅持做到綱目并舉(課程標準)、胸有成竹(教材)、心中有人(學生)、心中有序(過程)、心中有法(教學手段和方法)、力求創新(能力)、備目標、備思路、備教具學具(有條件的備課件)、備提問、備板書、備練習、備教材、備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堅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以訓練為主線,思維為主體,能力為目標,突破重難點,穩抓關鍵,充分尋找“學困生”的閃光點,因材施教,進行引導。
三、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
興趣是指人積極探索某種事件的認識傾向,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在“驅動器”,是優化語文課堂的重要前提。
1.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總結教材內容,巧妙導入新課。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入手,利用他們活躍的思維,順勢導入新課,同時結合要學習的內容。這樣既有利于降低學習的難度,又有利于新知識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在此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結構,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巧設問題,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熱情。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不能少的環節和策略,是學生深入學習語文知識的階梯,也是觸發靈感的導火線和領悟的橋梁。因此,很多有經驗的教育者都很重視課堂提問。課堂提問雖然因講授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征、心理因素以及知識掌握程度的實際而不斷變化,因而初中語文應巧妙設問,根據內容逐步深入,引發學生進一步弄清問題的求知欲。在提問中要注意內容不能過于簡單,盡量避免少用或不用“對不對,錯不錯,是不是”之類的語言來提問,讓學生沒有思考的余地,注意提出的問題不要高深莫測,故弄玄虛,提倡使用開放性問題,即問題答案不唯一,回答方式靈活多變,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3.個別提問,兼顧整體,讓學生沉浸在問題中。
教師在提問題時,應先把問題提出,讓學生整體思考,再針對具體情況,讓個別學生起來回答,這樣學生都思考了問題,同時也有針對性地檢查了個別學生對該內容的掌握。
總之,優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更新的課題,需要廣大教師不懈地探究和實踐,總結出同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先進課堂教學經驗,為新世紀課堂教學增添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