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額下數學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探究
作者: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礦區中學 賀艷艷
發布時間:2017-04-10 15:25:3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既是新一輪課改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基本要求,也是強化教師的引導作用,提高教學針對性、實效性,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科學轉變的重要目標。如何在大班額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呢?
一、科學分組、合理分工——是小組合作成功的關鍵
教師先全面了解學生的綜合學業水平、個性特征等動態信息,有意識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組。此外小組的成員合理分工,讓每位學生都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小組內角色互相輪換,增進生生互動性、參與性和有效性。定期進行指導培訓,組員之間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明確合作目的、監督促進,以積極的態度共同參與分析,形成承擔個人責任的意識和榮辱與共的意識,這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學習效果的關鍵。
二、留足獨立思考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保障有效參與合作探究
大班額教學,班級容量大,學生的綜合水平參差不齊,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各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速度也不相同,因此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通過師師互動、師生互動,生生多變互動,積極合作,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把獨立思考、質疑提問和分析理解的權利還給學生,而“獨立思考”是合作學習的前提,是學生有效參與合作學習的關鍵所在,只有在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且有交流的需求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才最有成效。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旺盛的求知欲望;通過數學實驗、測量、估值,保證學生有效參與,提高學生數學觀察、試驗、質疑、釋疑、交流、探討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應用實踐能力。
三、合作探究的內容要有價值,指令要清楚
合作學習不是萬能的教學方式,它只是教學手段,必須為教學目標服務。合作學習提出的問題既要目的明確,要求清楚,易于操作,還要分層次,有合作的價值。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隨口呼出,氣氛看似高漲,卻容易讓學生形成惰性思維,但難度過高,很難激起全體學生探究的興趣,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基本學情,要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為目的,遵循開放性和難易適中的原則,提出的問題具有合作性、開放性、規律性、探究性、價值性。
1.解題思維途徑較多,選擇容易產生重大分歧的問題。
一些容易產生思維認知沖突的模棱兩可的探究內容,最值得討論。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能逐漸理解數學公式概念,體會其推導過程,并統一認識,便于在數學應用解題中鞏固新知,從而體現小組合作的價值。
2.方法靈活便捷,選擇開放性的問題。
開放性的靈活性大的問題,對于個體而言較難獨立完成,容易混淆。在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更恰當,在合作教學中先讓其獨立思考,再進行合作探究學習,一方面為每一位學生提供自我表達意見的交流平臺,另一方面匯集了所有學生的集體智慧,更是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問題的集中展示,這有利于學生在傾聽中汲取他人的智慧結晶,突破個體思維的惰性及局限性。
3.選擇挑戰性的復雜問題。
挑戰性問題對于個體來講,思維跨度大,理解題意較難,但又是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這樣的問題適合小組合作,需要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共同分析完成。交流時,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分工,采用不同的辦法在小組內嘗試驗證。最終問題得以解決,也自然地培養了學生的比較、概括、歸納和總結等數學思維的多樣性和創新性。
四、監控到位,科學指導
在大班額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擔當監管者、指導者、合作者諸多角色,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不同小組的學習活動中去,指導學生的合作行為,及時調控學生合作時的失控情緒,監控學生的整個合作過程,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進行。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探討的焦點,認知的進程,合作的效果,為后面的教學作好準備。
總之,大班額下中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是一種具有時代精神的教學方式,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既可以搞活課堂氣氛,提高學生數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還有利于拓展其解題的方法技巧,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和諧,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實現真正意義的和諧課堂,愉快課堂,高效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