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2月21日是國際母語日。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產最有力的工具。促進母語傳播,不僅有助于語言的多樣化和多語種的教育,而且能夠提高對全世界各語言和文化傳統的認識,在理解、容忍和對話的基礎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團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表示,多語言使用能幫助我們確保全民良好教育。兒童使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語言進行學習對他們可以充分享有教育權利至關重要。母語及多語種教育是減少歧視、促進包容以及改善所有人學習效果的關鍵所在。

■ 光明網:在中國,遭受不同程度性侵的兒童比例為:女童約占9.5%,男童則占8%,總數預估有2500萬之多!遭受性侵的孩子們最小的只有幾個月大,其中大部分是熟人作案,在2014年全年曝光的兒童性侵案中,占比達87%,因為家長、孩子對預防性侵知識嚴重匱乏,鳳凰公益孫雪梅與一百多名女記者發起創建了公益組織女童保護,4年里他們為100多萬孩子做了防性侵教育,但這遠遠不夠。

■ 人民日報:【夜讀:當生活不如意的時候,重啟試試】電腦有重啟的選項,生活沒有按鈕。當生活一團糟時,也不妨重啟試試:及時調整你的生活狀態,把對生活的熱情投擲到具體的事物中,在忙亂的步調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點樂趣。擁有對待生活的熱情,才有積極應對挫折的心態。

■ 陳禾:“教育”,不是管教(應用手段讓孩子聽話),是“教”和“育”,而重點在于“育”(培養各種能力,養成良好習慣,有學習能力、有學習目標,懂得采用哪一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不談如何教而把重點放在管,這不是現代教育的真諦。

■ 楊爭光微博:讓康德激動不已的有兩樣東西:深邃高遠繁星閃耀的蒼穹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心中的道德律”是人類理性精神和道德實踐、情感實踐的結晶,是人可以為他的崇高而自豪,面對深邃高遠的星空而無愧、無懼的根本原因。

■ 一條:【人的一生,5件家具就夠了】日本設計界大佬猿山修的家,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只有床、桌、椅、茶幾、沙發這五件家具,而且非常簡陋:床是醫院里的病床、茶幾是放大米的舊箱子。除了保留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他的家樸素到常人難以理解,但他卻過得非常自在。

■ 李雪愛與自由:孩子的惡,絕不是因為寵溺,而是曾經遭受嚴重虐待,比如嬰兒期被哭聲免疫。分裂痛苦的內心會驅使自己去傷害別人獲得快感。成年人因為有理性意識知道作惡會被懲罰,所以能夠收斂,通常只在家庭里作惡。而孩子沒有邊界意識,可以作惡沒有底線。

■ 新浪教育:【多因素催生“考研熱” 學者建議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近日,2017年高校考研初試成績陸續公布,今年報考人數首次破200萬,創下“歷史新高”。記者走訪發現,考生“刷學歷”、用人單位“高學歷情結”等多因素催生“考研熱”。

■ 鳳凰衛視: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 中國青年報:【兩次挑戰“最強大腦”成功 余彬晶竟然是霸道總裁】29歲的余彬晶看上去很老成,眼神中流露出創業者的堅定和領導者的穩重,他告訴記者:“聰明的大腦絕不是創業的決定因素,創業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合,創業者只有始終保持‘全身心投入’在事業中才是創業的真諦。”

■ 朱永新:#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我認為教育兒童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要使音樂作品的感知同那種能夠使人理解和感受到音樂美的背景的感知交替進行,也就是同感知田野和草原的寂靜、樹林的沙沙作響、晴空百靈鳥的鳴唱、成熟麥穗的低聲私語、蜜蜂和飛蟲的嗡嗡聲等,交替進行,這一切也就是大自然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