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應該向專業化發展
作者:陜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一處 王彬武
發布時間:2017-04-05 09:47: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校外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但是,校外教育的發展卻面臨著諸多認識誤區和制度障礙,需要從教育現代化的需要出發,在認識、功能和制度等方面加以完善。
一、為什么要重視校外教育
學校教育自誕生之日起,就因其教育環境的封閉性、教學內容的計劃性及學習方式的單一性,在促進學生的自由成長方面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陷。所以,校外教育一直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學校教育共同發揮著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歷史地看,不同時期對校外教育的重視程度有所不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觀念和實踐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重視校外教育的重要體現。現代學校制度形成之前,教育是以廣闊社會為課堂的,游歷、游學是一種基本的教學形式。現代學校制度本身并不排斥校外教育,夸美紐斯《大教學論》里提出學生在接受一定學校教育以后要去各國游歷以開闊視野。遺憾的是,現代學校教育走上以升學為主要價值導向的功利化之路,校外教育的作用和價值往往被學校乃至整個社會所忽視。
我國校外教育發展有三個重要時期。第一個重要時期是建國之初,普及基礎教育的需要與學校教育規模數量不足的矛盾突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習蘇聯經驗,在全國大中城市興建少年宮和少年之家,作為配合學校教育的重要場所。在實際當中很多城市學校實行半日制,學生半天在學校學習文化課,半天在少年宮開展圖書閱覽、琴棋書畫等活動。第二個重要時期是改革開放初期,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明確“學校教育和學校外、學校后教育并舉”的方針,確立了校外教育的地位。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和深入實施,學校教育局限性日益凸顯,少年宮、科技文化場館以及社區等成為校外教育的重要陣地,第二課堂、春游秋游、社會實踐等在城市學校開展比較普遍。第三個重要時期是本世紀初期,校外教育場所建設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十五”到“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利用彩票公益金,在全國建設縣級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10年期間覆蓋全國城鄉的校外教育網絡基本形成。
目前,陜西省107個縣區共有106個青少年活動中心,是校外教育的主體力量,其中西安市的蓮湖、新城、碑林3大少年宮為上世紀50年代建設發展而來,其他103個縣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均為“十五”以來所建。“十二五”期間,中省投資建設了7個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承擔中小學生營地教育、研學旅行等實踐活動。另外中央彩票公益金還支持建設了600余所鄉村少年宮,為農村孩子提供校外教育。全省校外教育的場所建設體系已經基本完備。
二、校外教育發展的重要機遇
當前,校外教育再次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是教育現代化要求重視校外教育。推進的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是教育結構現代化,以終身學習為核心理念構建學習型社會必將付諸具體實施,學習方式多樣化,學習者對學習的時間、場所、方式、節奏的要求越來越強,昭示著新的時代背景下學校教育已經不能滿足學習需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2017年全國教育工作會上明確指出“我們不能也不可能固守學校教育的‘一畝三分地’,要在提高各級各類教育普及程度的基礎上,從學校教育向社會教育拓展,進一步構建起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終身教育體系,讓教育覆蓋人的整個生命周期。”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給校外教育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二是教育改革發展給校外教育提供推動力。教育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各項改革措施都給校外教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推動。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一項任務,“統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社團組織活動的密切聯系,促進家校合作,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科學設計和安排課內外、校內外活動,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了以研學旅行為主要形式的校外教育將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國家在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系統工程中將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作為重要的考查內容。這些改革措施都為校外教育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三是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校外教育提供了基礎保障。國務院發布的《博物館條例》規定博物館的第一功能就是教育,博物館教育已經具備了廣泛共識,成為校外教育的主陣地。各級各類科技館、生態文明基地、現代農業基地、工業基地都逐步樹立起向學生開放的意識。高速公路、高鐵等交通越來越便利,也為校外教育提供了基礎條件。
校外教育場所建設方面取得快速發展,校外教育的環境發生極大改善,校外教育活動蓬勃開展,但是由于校外教育發展起步較晚,在功能定位、政策支持以及相關研究方面相對滯后,面對教育現代化的推進,校外教育如何發揮獨特的育人功能,如何與校內教育有效銜接,如何走專業化道路,都是重要的課題。從現狀看,校外教育面臨著三大問題。首先是校外教育的定位不明晰。我國校外教育一直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而存在,主要任務是為學校教育服務,校外教育開展的參觀、培訓、教學等活動形式還是圍繞學校教育的體系開展,往往表現出對學校教育的復制,與學校教育同質化,校外教育的獨特性價值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其次,校外教育的政策“影子化”現象嚴重,缺乏獨立完整的政策保障。校外教育的教師在人員編制、專業發展、工作量核算、職稱評聘等方面都沒有專門的政策,而且從教師培養的體系中也沒有專門的校外教育專業人員培養,現有教師多數是從學校轉崗配置,導致校外教育專業化不強。校外教育保障機制不夠完備,校外活動中心的收費政策各地執行情況各異,對校外教育的經費支持往往是隨機性,無法保證良性健康運行。另外,校外教育的專業化不強。校外教育要與校內教育共同發揮育人作用,就需要差異化發展,從內容、形式和機制等方面尋求與學校教育有所不同的路線。
三、如何保證校外教育健康發展
校外教育是與學校教育形態不同、對象統一、目標一致的一種教育形式,必須走出學校教育的影子,體現獨特的存在價值和育人功能。
一是明確校外教育的基本屬性和基本任務。校外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都是立德樹人,在這一要求下,校外教育的屬性和任務與學校教育應該有所區分,各有側重,這樣才能體現校外教育的獨特價值。那么,校外教育就要研究學校教育在育人過程中有哪些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性,需要通過校外教育進行彌補和提升。比如學校教育規制嚴格,以傳授知識為主,對學生要求整齊劃一,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興趣培養和實踐能力往往很難保證。而校外教育以結構化程度較低的教育活動為主,有著更大的靈活性、自由度和自主性,能夠讓學生在自然活躍的狀態中體驗成長,保護學生的自由天性和求知興趣,那么校外教育就要在發揮學生自主性方面開發活動項目和內容。另外,校外教育的評價標準也要區分于學校教育的評價維度,緩解學生因學習的過度競爭帶來的心理問題等,滿足學生發展的更高層次的需求。
二是整合校外教育的支持力量。校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借助于各種社會力量提供支持條件。從內部講,要強化教育行政部門對校外教育的統籌管理,發揮縣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的組織協調作用,依托廣大中小學校,科學合理地安排好校外教育的各項工作。從外部講,要充分利用校外聯席會議的優勢,發揮發改、財政、宣傳、文化、文物、交通、旅游、共青團等成員單位的作用,從不同行業的職能作用,為開展校外教育提供外部支持,保證校外教育能夠有一個良好的氛圍。
三是拓展校外教育的活動領域空間。校外教育要以整個社會作為青少年成長的大課堂。目前,校外教育局限為青少年活動中心組織的參觀、教學和培訓活動是片面的,僅僅把校外活動中心作為主要場所也是片面的。校外教育的廣闊天地除了以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科技館等,還要向各種生態園、現代農業園、工廠車間、大學實驗室等延伸,讓學生具備豐富的實踐體驗,開闊眼界。縣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的功能要重新定位,不再僅是提供活動場地、開展活動,還要成為一個聯系學校和各種校外活動場所的紐帶,要與學校緊密配合,加強協調,不斷提高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專業化水平。
四是不斷完善校外教育的政策法規。校外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與學校教育既有相似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相應的政策法規的保證。在保運轉方面,要明確經費保障的基本標準,并明確經費承擔的主體。在經費保障不到位的情況下應該批準相應的收費政策。在隊伍建設方面,要明確人員配備標準,對校外教師的工作量核算、職稱晉升、待遇保障等有明確規定。在條件成熟后應推動校外教育的立法工作,確保校外教育的法律地位。
校外教育在青少年健康、全面、個性化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視,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和專業性,確保校外教育健康有序地發展,還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