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作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有益補充,在強化知識理解、素養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本文圍繞校本課程在激發興趣、提升活動參與度、開發資源、促進資源利用、強化實踐、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等方面的積極影響,談談自身的教學體會。

一、激發興趣,提升學生活動參與度

校本課程以學校基本資源為依托,結合學校教育資源、自然地理資源、文化資源及學生實際,綜合考慮的基礎上開設的,調動學生內在積極性,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更好地促進綜合能力的發展。

例如結合學校教育實際開設的“我身邊的安全校本課程”,從學生的學校安全、社會安全、家庭安全等方面開展安全知識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從中了解到學校安全、家庭安全及社會安全對個人的重要性,從思想認識上發生轉變,切實提升對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從而為以后的安全行動作好鋪墊。在學生思想發生轉變基礎上,指導學生積極開展安全調查活動,發現身邊的安全問題,結合具體的安全事例加深警示,積極進行安全調查綜合實踐活動,發現學校、社會、食品、交通等領域存在的安全隱患,給身邊的人提醒,同時針對安全隱患問題提出合理的整改建議,為有效避免安全問題提供保障。

二、開發資源,有效推進資源利用

校本課程立足于自身資源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置,對學校、學生、家庭、鄉土等多種資源進行篩選,有選擇性進行利用,充分發掘出包含在其中的對學生成長有益的教育資源,并加以深化提升,更好地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

1.學校教育資源的拓展。學校教育圍繞國家課程方案展開,有計劃地加強學科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注重知識間的關聯性與統一性。有針對性開設與學科知識聯系密切的校本課程,如圍繞語文學科開設鄉土文化探究學習、結合地理學科開設家鄉風貌的調查、與生物學科相關的自然資源調研、圍繞音樂課開設的家鄉歌謠學習等,既加深了學科知識的學習,又促進校本課程資源的研發利用。

2.自然資源的開發。自然生活與學生息息相關,及時將自然生活融入校本課程中,既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通過對家鄉自然風貌的探究學習,讓學生對家鄉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資源及經濟特色等有全面了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奉獻家鄉的情感。

3.家庭資源的利用。每個家庭都有其獨特的個性特點,如家庭文化氛圍、教育方式、家長個性特長等,在課程開設中,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家長資源,提升學習活動的質量。如在開展家鄉文化探究活動中,有的學生家長的剪紙水平很高,可以作為活動的指導教師,開展剪紙活動相關指導,大大提高了學習活動的針對性與活動質量。

三、強化實踐,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校本課程立足學生、學校、學科知識、相關資源,有機結合統一后形成綜合性的探究活動,活動中小學生主動參與,提升了學習興趣,訓練了動手、動腦等能力,促進了認知、思維、交流、溝通等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升提供了保障。

如有的學校結合實際開設鄉土文化課程,讓學生根據學習內容開展活動,先讓學生明確目標任務,主要有:了解家鄉自然風光、資源特色、風土人情及文化等,增強熱愛家鄉的感情;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整理資料,培養學生分析、處理資料及動手、動腦的綜合能力。再讓學生自主組成小組開展活動,如自然景物組、特色資源組、文化組等,從不同角度開展探究活動。學生利用一段時間進行搜集整理,教師進行過程指導,最后進行成果展示。

校本教材的開發與運用,立足學校、學生實際,促進了整體資源的有效運用,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得到訓練,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多種能力的發展,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真正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