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長期工作在城鄉接合部農村薄弱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一線,面對強烈的城鄉差別,面對學區內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涌入的現實狀態,我粗淺地認為城鄉接合部農村薄弱小學的教研驅動力研究,對當前社會義務教育的現實發展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與實踐價值。近年來,我們講武殿小學以教育教學管理為切入點,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當地學生逐漸回流,外來學生翻倍增長。

一、構建城鄉接合部農村薄弱小學教研制度驅動體系

城鄉接合部農村薄弱小學,首先薄弱在文化。廣闊的學生來源,相對薄弱的基礎設施,使得深處其中的“人”在長期的經濟“薄弱”輻射下,產生了相對的“薄弱制度文化”。如果學校有了制度作保障,那么,對積極參與教研的老師,對從教研中獲得收獲的人或小團體,就有了法的保障。經過六年的努力,我校教研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廣大師生中樹立起了“依法教研”的意識,教研工作開展得愈來愈好,并以教研工作為龍頭,帶動起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面發展,得到了家長及社會的青睞。

二、引領城鄉接合部農村薄弱小學教研工作前進方向

城鄉接合部農村薄弱小學之所以薄弱,不僅僅是周邊經濟的薄弱,不僅僅是自身文化實力的薄弱,這一薄弱深層次反映在自身努力方向的薄弱上。不愿教研可以用制度解決,如何教研才是解決教研薄弱的“扶貧之道”。

要做好薄弱學校教師的教研方向引領,作為帶頭人,首先必須有引領意識、引領眼光、引領能力。為了做好學校的教研引領工作,結合學校實際,在拜訪了各級教研員的基礎上,我校制訂了“跟緊時代,揚我特色,把握漢文化”的教研工作方向思路。方向一定,廣大教師和學校內各層級教研組織就有了目標,就有了抓手,就有了內容。

那么,這個 “特色”如何做?”“漢文化”如何抓?這只是個方向,粗看真有老虎吃天的感覺。針對這一問題,我校請各級專家進行“開拓眼界”培訓;請漢文化專家進行“文化自信”培訓……經過一系列的培訓與專家手把手的指導,我校2015年有五項市級課題結題,校內的《關于高年級體育課教學如何關照女生發育》等十余項課題,雖不出名,但是把學校日常教育教學中的許多問題進行研究與解析。其實,這就是農村薄弱小學教研最珍貴的價值所在。

三、樹立城鄉接合部農村薄弱小學教研工作標桿榜樣

人最高的需求就是被尊重。站在這個邏輯起點上,任何工作如果以解決衣食為起點,以“尊重“為最高目標,并依次讓被管理者在這一需求線上逐步得到滿足,那么,整個團體就會獲得永恒的前進動力。因此,在教研工作初步成長的起步階段,就要特別重視對教研工作的 “認可回報”。其中,樹立標桿榜樣是最有效的一種需求回報方式。

那么,如何樹立標桿榜樣?一是給有能力者授權。薄弱學校之所以薄弱,很多時候是傳統的管理方式與現代學校發展相比較而顯現出的“薄弱”。在校內實施教研崗位競爭上崗制,讓有能力的年輕人走上教研組長崗位,給有能力者授權;二是集中有限資源,對有創新的教師進行大力推廣;三是對在教研上有成果的教師,進行大力表彰。教研是質量的排頭兵,教師的教研成果是拿自己的精力與時間換回的,不給予及時表彰評價,會嚴重挫傷教師的教研積極性;四是對長年在教研工作中走在前列的先進者實施制度保障。每年教代會上,在修訂校內規章制度時,要特別注重從制度的層面保障標桿榜樣的合法利益。

每一個城鄉接合部農村小學,如果能夠在這些千差萬別里,找到自身優勢資源,加以利用,加以深度挖掘,那么“城鄉接合部農村小學”這一字符串將在千千萬萬個城鄉接合部農村薄弱小學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其正向構造 ,“城鄉接合部農村小學”將因此成為一個飽含正能量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