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研究問題的一般過程為接觸素材、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開展實踐、進行反思。在這個過程中,無不充斥著創新活動。那么,教師如何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更好的創新活動呢?我將與創新能力發展關系較為緊密的學習活動概括為六個關鍵詞:

1.豐富素材。學習素材包括生活實例、教學用具、文字資料等。生活實例是最具挑戰性的,體現了課程的整合。實際問題是最生動最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與其他問題相比,實際問題與學生聯系更為緊密,學生更能感知到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更容易激發起學生研究的興趣。

教學用具在科學、數學學科教學中應用比較廣泛。當學生需要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借用直觀的教學用具來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的內涵,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的模型。在使用教具的過程中,也可以鼓勵教師、學生進行舊教具的改良和新教具的研發。這樣的一個動手研發的過程,也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文字資料的類型包括:教材、與教材配套的資料、相關的書籍、相關內容的網絡資料等,內容極其豐富、量也很大,搜集、整理、分析、加工、歸納這些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學生要學會通過不同的途徑獲得這些信息,也要嘗試對自己獲得的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并能根據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和再加工。

2.獨立思考。獨立思考一方面為學生開展討論活動作好準備,另一方面也是學生思維走向深入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當學生接觸到一個新的問題時,如果自己先對問題進行思考,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后再展開討論,這樣的討論就會比較深入,他人的觀點對于開闊自己的思路也會更有幫助。所以,建議教師在活動開始前,一定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另一方面,當學生進行了充分的交流之后,接觸到了和自己不一樣的想法,這個時候學生也需要獨立思考的時間,對方方面面的信息進行反思和內化,從而形成較為成熟的想法。

3.廣泛交流。學生交流的方式可以分為生生之間的交流、小組成員間的交流、集體交流、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等,不同的交流形式適用于不同的情況,也起到了不一樣的交流效果。生生之間的兩兩交流適用于較為簡單的問題,每個人的觀點可以表達得更為充分。小組成員間的交流目標性更強,適用于復雜程度中等的問題,需要學生的組織和管理。集體交流的組織者往往是老師,交流的受眾面更大一些,適用于復雜程度較高的問題,發言的代表往往是比較出色的個別人,但大部分人可以從優秀者那里受益。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一些合適的交流形式,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活動。

4.問題意識。首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習慣。我們要保護甚至發展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其次,多給學生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避免給學生答案,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另一方面,盡量避免有絕對答案的問題,非對即錯的選擇性問題并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看待問題,并包容不同的觀點。再次,引發學生更多的思考。課堂教學的歸宿應該是引發學生更多的思考,引導學生發現更多的問題,引發學生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不是局限于一節課的內容上,不是停留在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問題的解決上。

5.注重反思。初次的學習活動,學生更像是摸著石頭過河,邊探究邊發現,然后到達彼岸。到達彼岸后,當學生再回過頭來思考自己走過的路,所站的角度是不一樣的,想法也會是不一樣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將更有深度,學生的一些新奇的發現也更有價值。

6.項目實踐。項目實踐就是基于某一個項目或者主題的實踐活動。項目實踐可大可小,要根據問題的復雜程度和學生的認知能力來決定。項目實踐活動體現了課程的整合,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項目實踐活動體現了學生的多元智能。在參與項目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學生搜集素材、處理信息、規劃活動方案、組織人員、動手實踐、歸納結論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學生切身經歷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才有可能有新的發現,才有可能創新。

作為一名教師,請你用心呵護孩子那顆寶貴的好奇心,請你大膽放手給予孩子們自由與平等、鼓勵孩子們積極合作,請你善于引導孩子們擁有豐富的素材、自覺進行獨立思考、積極廣泛交流、勇于發現問題、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積極參與項目實踐活動……這些,都將讓孩子們的創新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