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1.認識液化現象和液化的過程會放熱,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過程。2.知道使氣體液化的兩種方法及液化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科技中的廣泛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認識液化現象,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2.通過小組討論,舉例說明自然、生活和科技中的許多液化現象,培養靈活應用液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善于用發現的目光去觀察自然和生活,敢于提出不同的觀點,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合作探究認識液化現象,知道使氣體液化的兩種方法。

教學難點:能舉例說明液化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科技中的廣泛應用。

三、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播放視頻《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八號》:從一幕幕激動人心的畫面中,我們看到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實現飛天夢想的。一代代航天工作者付出了許多艱辛的努力,他們一絲不茍、拼搏進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你看到火箭發射時,產生的巨大白霧了嗎?白霧是什么?怎樣產生的?

(二)小組合作探究一:觀察白霧的產生

1.實驗器材(學生每四人一組):

鐵架臺、酒精燈、火柴、石棉網、水、燒瓶、橡皮塞、玻璃導管、燒杯、溫度計等。

2.觀察現象(圖略):

①用酒精燈加熱時,燒瓶A中的水發生了什么物態變化?

②燒瓶內的水面上方是否透明?其內部的空間充滿了什么?

③從導管口噴出了什么?燒杯B的底部出現了什么?

④在燒杯中接一些涼水,用溫度計測量水溫有什么變化?

⑤小心摸一摸燒杯的底部,手指有什么感覺?燒杯中的水量有什么變化?

3.小組交流討論(實驗結束,熄滅酒精燈):

①燒瓶中的水先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從導管口噴出時,遇到溫度低的物體(冷空氣、冷玻璃),又變成小水珠,許多微小的水珠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白霧。

②燒杯中的水量增加,水溫升高,說明水蒸氣變成小水珠時要放熱。

4.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首先,表揚每一位同學細心觀察、積極思考。現在比一比,哪個小組能總結出水蒸氣液化的條件和特點?能說明火箭發射時,白霧產生的原因和作用?

(三)小組合作探究二:觀察乙醚的變化

1.觀察:用注射器吸入少量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手握住針筒一會兒,再向外拉活塞,當看不見乙醚液體時,開始用力向里推活塞,注意觀察針筒壁上出現了什么?

2.思考:實驗說明要使氣體液化,還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我國的運載火箭用液態氫作燃料,用液態氧作助燃劑,將氣體液化有什么好處?

(四)小組交流討論:氣體液化的應用

1.教師點撥:除了火箭需要應用液化的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科技中還有許多地方也離不開氣體的液化,你能再舉出一些現象和實例嗎?

2.比一比,小組交流展示:

①被100℃的水蒸氣燙傷,比被100℃的開水燙傷嚴重得多,因為水蒸氣液化時會放出大量的熱,大家一定要小心。

②寒冷的冬天,在室外的人嘴里常常呼出“白氣”,這是人呼出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液化成的小水珠。

③夏天,打開冰棒的包裝紙,冰棒也會冒出“白氣”。

④打火機中的丁烷氣體就是用壓縮體積的方法液化后儲存起來的,這樣做的好處是便于攜帶和使用。

本節課全部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實驗,動手、動眼、動腦、動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所謂實踐出真知,通過觀察探究,學生不但正確理解了液化的知識,而且養成了認真細致、團結協作的科學態度,提高了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