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儀式教育的實踐研究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蓮湖區青年路小學 何 靜
發布時間:2017-03-24 14:51: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針對學校儀式教育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我校積極探索開展課題相關實踐研究活動。就如何切實開展學校儀式教育活動,我校舉行課題匯報活動,廣泛聽取教研室專家、本校、兄弟學校教師的意見。經過不斷學習先進經驗——實踐研究——總結反思,近一年半來,我校在儀式教育活動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構建了“學校主導教育,家庭主體教育,社會協同教育,學生自主教育”的儀式教育模式,初步摸索出如下解決策略:
一、關注學生生命成長,六年十二個禮,給學生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記憶
學校儀式活動在時間維度上,需要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終身性,在空間維度上,則需要努力擴展學生生命存在的豐富性,以使學校教育整體的每一個時空的各構成要素,都富含形成個體生存方式的生活資源,并具有向個體生命生成的可能。我們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著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各有側重,梳理、確定了“小學十二禮”為主要的儀式活動內容。這十二禮以受教育者的生命發展為目標,以情感為動力,解讀儀式教育中的要素,使每個要素都體現更多的生命價值。十二禮的設計具有連續性:入學禮、入隊禮、成長禮、敬師禮、畢業禮、進門禮、上課禮、下課禮、放學禮、升旗禮、開學典禮、結業典禮。六年十二禮,構成了學生成長的階梯。讓孩子們在小學的學習生活中,在屬于他們特有的時間點上,留下成長的足跡,留下深刻印象和美好愿望。在這里,學生帶著自己的生命體驗,經過在實踐中的感受、經歷和感悟,可以認識世界、感受世界,可以以生命的豐富性參與這一獨特世界的形成。
二、以生為本,重視情感體驗,讓儀式活動生活化
儀式教育具有德育的內在功能,它既面向整體,又關注個體;既注重連續性,又注重階段性。這些特點,恰好符合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又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德育只有經過學生的體驗才能為他們認可,為他們接受,并內化為他們的人格。因此,我們的儀式教育活動從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開展,從學校到校外德育基地,為學生創造更多、更廣域的教育情景,讓他們在發展過程中能夠更多地悅納、領悟。在學校儀式活動的設計上,我們設計既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生活實際,同時具備儀式諸多特點的活動,這樣既發揮儀式應有的功能,同時也能喚起青少年的心靈共鳴。
三、邀請家長共同參與,促進共同成長
孩子的童年是美好的,在這美好的童年時光里,我們也努力給家長獲得這份美好的機會。每個禮,我們都邀請家長參與進來,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交流的平臺,創造共同成長的機會。家長和孩子在活動中共同經歷一次深刻的情感交流,感受一次別樣的心靈洗禮,從而增進了相互交流,在活動中體驗到感動和感悟。這樣既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更有利于激發孩子的潛能,同時也促進了父母自身素質不斷提高和完善。讓家長體會到這種活動的奇妙,為家長開展與孩子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四、追求顯性與隱性文化的結合,處理好儀式活動傳承和創新的關系
學校儀式活動潤化著人的價值目標,反映了整個學校文化的積淀水平和樣式,它經過人為的精心設計,把人們對學校的理解和期盼,以及對學校文化的追求體現在具體的學校儀式活動之中去,它可以蘊藏文化,也會變成文化的一種。我們在組織學校儀式活動的過程中,力求做到人格化,使學校空間充滿著文化底蘊,并不斷地充實學校儀式活動自身的文化內容,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努力讓學校儀式活動充滿歷史和文化的氣息。學校儀式活動是圍繞學校不同活動領域而形成的行事方式,它是長期積淀的結果,并對學校全體成員的行為具有規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在處理“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時,深入研究自己學校的歷史,認真總結學校的傳統、精神、學風,大力發掘學校的文化內涵,培育學校自身的個性和特色。
五、合理整合學校儀式活動資源
學校儀式活動作為一種潛在的課程,是教育行為的體現,要充分利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營造儀式活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使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一樓一臺都體現教育的引導和熏陶,這就要求學校儀式活動的建構要與學校的整體改革一致,最終都要強調整體化效應。學校儀式活動德育功能的實現要體現完整性的要求,我們從學校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并對其進行合理規劃、合理布局,并在具體的構建思路上做到整體一致、局部強化、相互補充、形成合力,以實現資源的優化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