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語文教材是例子——不是一個終點,它就好比可以開發無限庫藏的“鎖鑰”。

葉圣陶先生的話告訴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創新使用教材。語文教材作為例子,是學生識字、閱讀、習作的范本之一,是解決學生語文學習問題的載體之一,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之一。原來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更多的是忠實于教材,以本為本,缺乏研讀、缺少創新、缺失重組。在大語文理念的引領下,在積極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果不能重新認識教材、創新使用教材、發揮教材的范例及引領作用,語文教學就會束縛師生的手腳、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阻礙課程改革的步伐。筆者就如何用好教材這個“例子”與大家作探討。

一、關注語文課程目標,讓語文課活而不偏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本質。

語文教育的基本特點是:重視人文內涵的深刻影響,又尊重學生感受的多元;重視語文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又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獨特體驗;重視實踐,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特別要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據此開展語文教學。

以教材為“例”,就要研讀教材,明確目標,以此為導向,抓住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教育性這些特點,創造性地延伸,使語文課堂生動而活潑,又不失意義和方向。

二、尋找語文教材的興趣點,使語文課活而有趣

在教學中,每篇課文、每節課都需要教師充分解讀,挖掘其切入點、思考點、價值點、高潮點等,并經過篩選確定能夠激活學生的興趣點,促使學生有趣地開展學習,實現借教材課例教語文的目的。

比如《蟋蟀的住宅》一文,學生讀到課題,很容易就會看出課題采用了擬人的手法,我順勢將學生思維引向尋找文中采用擬人手法的句子,并思考:每個擬人句的作用是什么?如果你也準備寫一篇類似的文章,你會用哪些擬人句,以增強習作表達的效果呢?這樣的安排,就是在教材及課堂切入點上做文章,使學生一開始就興趣高漲。通過閱讀交流,不僅把握了本文的寫法特點,尤其能夠學以致用。

三、利用語文教材的教育點,讓語文課堂活而有道

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其思想教育性。葉圣陶說:“語文課本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同時有一項特殊的使命: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習慣。這兩者不能偏廢,而且應當聯系在一起。”這就是文道結合的原則。

如教學《橋》這篇課文,我組織學生先調查:自己的親人中有誰是共產黨員?他們平時都做些什么?然后閱讀課文,了解文中共產黨員“老漢”做了什么?最后通過對比交流,學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共產黨員的大公無私,受到啟迪,得到教育。這節語文課,既有調查研究,又有閱讀理解,還有思想教育,使學生既學文,又悟道。

四、挖掘語文教材的拓展點,使語文課堂活而無限

以教材為“例”,就要以教材為契機,向不同方向延伸,使語文課的外延無限化。在大語文背景下,教材具有二次開發的必要,教材不再是唯一的、高高在上的標本。

筆者在教學中,常常由教材而引向課外讀物,學生的閱讀量大大提升,學習語文活力十足。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組課文以“古典名著”為主題,四篇課文分別節選自《史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是學生了解名著,學習人物刻畫方法的范例。我借用這組教材范例,采用單元整合法,安排學生用短短的兩周時間,既閱讀課文內容,了解武松、諸葛亮、孫悟空等獨具特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探究發現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同時前后兩次練筆,寫自己眼中的人物,學以致用,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學生的閱讀量無限延伸、學習空間無限增大。

總之,以教材為“例”,只有準確把握“四點”,即語文特點、教材興趣點、教材教育點、教材拓展點,才能更好地發揮教材的作用,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才能讓語文課內容豐富起來,讓學生的閱讀量大起來,讓語文課堂“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