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生由于先天生理缺陷,導致其在認知過程中難以養成良好的語言交流習慣,手語表達混亂,書面語表達錯誤較多。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認為:“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的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習慣具有簡單、自然、后天性、可變性和情境性等特點”。所以聾生的語言交流習慣也是可變的,是可以逐步培養的。在校聾生與老師和聾生之間的交流,一般主要使用手語,書面語主要用于與健聽人群的交流。聾生的日常手語多以形示意,就是同一個手勢,不同的人也會理解成不同的意思。聾生使用手語交流時幾乎不使用完整的句子,常使用詞和短語,導致他們對句子結構認知不深,手語不能與書面語一一對應,交流時常常出錯。中年級的聾生已經掌握了上千個常用句子,作為聾教工作者,應該牢牢抓住中年級聾生語言交流溝通的關鍵期,多對聾生進行書面語訓練,嚴格要求聾生手語表達方式,遵循書面語表達規則,讓手語和書面語相輔相成,為高年級寫作做好準備,同時也為聾生與健聽人群順利交流奠定基礎。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以語導文,引導聾生用口語主導書面語

書面語是用文字的形式來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觀點等信息,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的。聾生口語能力的喪失和障礙,嚴重影響了聾生口語能力的提高。因此,聾教教學中,必須注重發展他們的口語能力,以語導文,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防止聾生出現字詞顛倒的通病。發展聾生口語能力,離不開各學科的通力合作,各學科的聾教教師在課堂上都應充分調動學生口語表達的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讀”、“說”的習慣。聾生在進行口語表達的同時,教師應及時啟發他們的語言思維,可以采用“提問”或“提示短語”等方法,讓學生進行思考并表達,避免思維呆板。語言思維一旦變得活躍起來,書面語的表達便不再是難題。

二、勤于練筆,提升聾生觀察能力

中年級的聾生語文教學常規中必須有“每天一日記”的訓練,教育引導學生堅持每天寫生活日記,訓練和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洞察能力,鼓勵學生把每天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對日記的內容要求至少一句話,可以寫每天看到的,也可以寫每天想到的,只要符合書面語的表達規則。堅持寫日記尤其能培養聾生對書面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從而讓聾生盡快掌握書面語,促進聾生養成良好的語言交流習慣。

三、課課必背,注重培養聾生識記能力

如,在教學《小八路》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聾生邊看插圖邊背誦課文:身穿軍裝,頭戴軍帽,腳穿草鞋,胳膊上還有臂章;他坐在石頭上,眼睛看著攤在膝蓋上的小本子。這樣教學,學生不但記住了課文內容,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識記能力。大量的語言積累,可以幫助聾生儲備豐富的語言交流素材。

四、因勢利導,營造聾生語言交流環境

例如,可在恰當的地方設置提示語:請不要隨地吐痰、請愛護花草、上下樓梯靠右走、小草也有生命等等。教育引導聾生牢記一日常規:早晨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中午干什么?晚自習干什么?一日三餐吃了什么……將日常生活所看、所知形成文字,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讓聾生在校生活處處都能學到語言文字,讓這些語言文字對他們掌握良好的交流技巧產生積極的影響。聾生的語言體現多元化,有手語、書面語、口語。手語幫助聾生學習學會交流,口語發展思維,書面語可以讓聾生獲取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識,更好地與各類人群進行交流。

五、強化交流,積極創造語言實踐機會

其實,聾生和所有健聽人群一樣,他們也渴望與人交流,渴望在交流中獲得知識。課堂是聾生學習語言的主陣地,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手語規范化表述,以標準的手語將一句話完整準確地表述出來,傳授給學生正常的語言結構關系,以便于學生模仿;此外,課堂中還要注意多給聾生表達機會,充分調動聾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他們充足的時間思考和發言;聾生在語言交流中出現了偏差,教師要積極引導,指導他們養成良好的手語、口語表達習慣,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總之,聾生良好語言交流習慣的養成,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聾生作為特殊的群體,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我們要不斷探索總結,不斷創新,強化語言的表達功能,讓聾生在不斷學習、實踐中養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