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個功能,積極健康的情感對認知活動具有發動、組織、促進、增力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中,人為創設經過優化的、有利于兒童發展的外部環境,并且在教師引導下,使兒童置身于特定情境中,產生積極的個體情感體驗,從而影響兒童的認知心理,促使兒童積極參與學習,使其在課堂中獲得發展。

一、從情節入手,創設情境,帶動學生個體情感體驗

對情節曲折、故事性強的文本,教學時依據故事情節起伏變化,創設與之相適應的情感氛圍或情境,帶動學生進入特定的情感體驗,從而調動、強化自我認知行為。如《丑小鴨》一課緊扣“丑小鴨生命歷程的變遷”這一情節線索,我抓住變遷過程中不斷變化的凄慘動人情節,創設教學情境和氛圍,調動學生內心情感體驗,激發個體情感在認知活動中的積極作用,使學生對主人公的悲慘遭遇產生同情憐憫、對現實的殘酷產生憎惡、對主人公歷經磨難的生命蛻變、升華產生喜悅、贊嘆等。這些情感體驗必然引發思維深層次活動,這是語言表達的基礎和最佳狀態,也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必須依附的基石。在其觸發下,學生有感而發,在交流討論中最終實現對自我生命成長的思考,把語文學習引向未來生活。

二、從難點入手,直觀展示,誘導學生個體情感體驗

在對教學中抽象事理的理解方面,可將承載事理的形象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依據事物發展變化,對形象進行比對、觀察,從而激發學生的個體情感體驗,化抽象為形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達到由易到難、化難為易的目的。例如教學《驕傲的孔雀》一課,利用圖片展示喜鵲的平凡與普通,甚至丑陋,展示孔雀的美麗、驕傲以及它最終的難堪和慚愧,讓學生在對直觀形象的比對中感知到“驕傲使人落后”這一抽象道理。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利用實物標本,把蝌蚪到青蛙的整個蛻變過程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促使學生在新鮮好奇的情感體驗刺激下,對需要認知的事物進行細致地觀察分析,既掌握了由蝌蚪到青蛙的各個過渡時期的特征,又激發了他們熱愛科學和探求知識的強烈愿望,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究由課內走向課外。

三、從重點入手,巧設疑問,激活學生個體情感體驗

知識性強的文本,可緊扣學習重點,巧妙設計問題,激活探究的熱情,使其自探自究,解決未知。如《奇妙的眼睛》一課,我直接從本課的重點“理解幾種特殊眼睛的作用”入手,設置以下問題:“人的眼睛有什么作用?它能看清幾萬公里以外的東西嗎?它能在水面下幾千米看到水面上的情景嗎?我們今天要認識幾種奇妙的眼睛,它就能做到這些!我們一起來學習,看看誰的眼睛最奇妙?奇妙在哪里?又有什么特點?”這樣由驚奇產生疑問,激活學生探究欲望,從而促使學生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達到解疑答惑的目的。

四、從板書入手,喚醒學生個體情感體驗

對形象生動的童話類文本,可從板書入手,精心設計直觀圖片及板畫,喚醒學生個體情感體驗,使其全身心投入學習過程。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我在教學時,設計出小馬、小雞、小鴨等形象卡片,當生動活潑的小畫家們出現在學生面前時,我讓學生閱讀文本,回答它們留在雪地里的爪印或蹄印是什么樣的,同時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畫下學生正確的描述,隨后用簡單的幾筆將這些“痕跡”勾勒成小動物們在白雪紅梅的美景中玩耍嬉戲的圖畫。當學生看到這幅圖時,驚異和羨慕之情溢于言表。這樣,在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學生直觀地體會出了作者想象的絕妙,加深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學習是一種超越已知,探求未知的過程,必須經過主體的努力,必然存在著“苦”的因素。如果能從文本特點出發創設和優化學習環境氛圍,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個體情感體驗,必然使學生在課堂中獲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