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實驗操作訓練提升學生的基本能力,已經成為當今科學教學的重要共識。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注意精選實驗內容,優化實驗操作引導方法,拓展實驗訓練范圍,利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激活學生參與實驗操作的積極性,提高實驗學習效率,這樣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綜合素質。

一、精選實驗內容,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進行科學課堂實驗教學設計時,教師要進行調查,并根據教情學情調查結果選擇科學實驗內容。這樣才能提升實驗針對性,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的熱情。小學科學學習內容大多與學生生活有一定聯系,教師在進行實驗內容選擇時,要重點考慮學生生活經驗基礎,學生對實驗內容熟悉,其參與主動性會大幅度提升,并在具體實驗操作中形成更為廣泛的學習認知。

《我看到了什么》一課,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看大屏幕上的大樹,你有什么發現呢?學生開始議論,并說出自己的發現。教師引導:從照片觀察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東西,但并不能看得特別細致,不如直接去實地觀察大樹,那樣會有更多的發現。在觀察之前需要思考幾個問題:為什么要親自觀察大樹?觀察要從哪些方面展開呢?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內容?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實地觀察大樹。最后,讓學生展示觀察實驗結果。由于教師實驗選擇、引導都比較恰當,實驗效果非常顯著。教師選擇在校園之內展開觀察實驗,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事先帶領學生展開集體討論,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信息,都為下面的觀察實驗作了堅實鋪墊,確保學生觀察更加有效。

二、優化實驗引導,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在引導實驗時,教師要有優化意識,針對不同實驗采取不同引導方法。科學實驗主體是學生,教師可以作一些示范引導,但不可忽視學生的參與互動,真正將實驗交給學生獨立操作。為提升實驗引導的有效性,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模擬實驗操作展示,講清實驗操作要領,幫助學生明確實驗學習目標,掌握實驗操作步驟,了解實驗注意事項,確保實驗操作順利進行。

在進行《觀察水生植物》學習時,教師將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的塑料袋分發給各個小組,要求學生將其放入水槽中。為確保金魚藻沉到水底,可以在水槽中放入一些橡皮泥。引導學生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的樣子,并用簡圖畫出來。然后將橡皮泥除去,再觀察有什么變化。學生根據教師提示展開實驗操作,很快就給出觀察結果:水葫蘆和金魚藻都能夠浮在水面上。教師讓學生剖開水葫蘆的葉柄,看有什么新發現。學生操作之后給出結果:葉柄中有一些海綿狀氣囊結構。教師設問:是不是所有水生植物都會有這樣的結構呢?學生陷入思考之中。教師實驗引導步驟清晰,學生跟進操作,順利完成實驗目標,逐漸構建學習認知,這說明教師實驗引導是成功的。

三、拓展實驗訓練,塑造綜合科學能力

科學實驗具有復雜性、多樣性,教師要注意對實驗訓練進行延伸。特別是一些觀察性實驗,具有多次性、長期性等特點,教師要發動學生延伸實驗空間,利用多種學習機會展開課外實驗操作,以拓展實驗學習認知范圍。

如《蝸牛》一節,教師設計實驗:觀察蝸牛身體、運動和反應等情況,并飼養蝸牛。學生順利完成前面的實驗操作,對蝸牛的身體特點、運動形式、反應靈敏度都有一定認知,但飼養蝸牛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教師發動學生討論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學生討論很熱烈。教師提醒:在具體飼養過程中,要作好相關記錄。記錄蝸牛吃食情況、運動情況,特別要關注蝸牛生長情況,總結蝸牛的生活習性特點。教師讓學生課外飼養蝸牛,這是課堂實驗的延伸。因為操作比較簡單,這樣的實驗活動非常適合小學生進行,并在繼續實驗中獲得更多學習認知,以提升學生科學實驗綜合能力。

小學生大多喜歡參與到實驗操作中,并從具體實踐活動中構建學習認知,教師要注意優化實驗操作程序,給學生以個性引導,幫助學生盡快從實驗中提升科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