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評估,不是驗收,也不是檢查,把名師的課程,名校的經驗,專家的智慧送到學校門口去!”陜西省教育廳基教一處處長王彬武這樣定位教育廳四新四大視導活動。他告訴記者,這項活動希望通過一種有效的形式推動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重視課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從行政的機制上為課程改革提供支持,推動中小學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教育質量。“這一活動很受縣區,特別是一線教師的歡迎。”

3月6日至8日,四新四大視導活動在銅川市耀州區開展,這是大視導活動第二次在銅川開展。視導組按照“聚焦課堂、重在導向、科學診斷、交流研討、提升質量”的原則,實地考察了5所學校“四新四大”開展情況及課堂教學改革情況,聽課 28節,同課異構及示范教學4節,召開課堂教學點評會7場次;查閱了耀州區及5所學校相關文件資料;召開教育管理者、教研人員、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座談會共16場;召開了校長論壇、局長論壇2場;發放調查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18份。在此基礎上,對耀州區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成績做了充分肯定,同時對其推動“四新四大”尤其是課堂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與薄弱環節做了深刻剖析,并提出具體改進建議。

在這次視導活動中,關注優秀校園文化建設,持續推進教師專業成長,切實減輕學校、教師負擔等成為視導組和耀州教育人共同熱議話題。

優秀文化傳承,是學校建設的深層關注

一踏進關莊初級中學,優美的校園環境、干凈衛生的部室角落、清脆嘹亮的校園歌聲,以及精神飽滿的師生面貌,走廊、門廳、教室四壁懸掛的學生書畫和藝術創作,濃郁的書香氣息撲面而來。學校文化是德育的重要手段,更是學校發展的靈魂。在耀州區,柳公權中學以書法大家柳公權的生平及書法作品為素材,充分展現學校的辦學理念,使師生在了解一代書法大家生平,以及欣賞其富有文化氣息的作品時,明晰學校的育人理念。

塔坡小學通過班級文化創建、國學經典誦讀、國旗下的演講等活動,不斷豐富學校德育教育的形式與內容,讓德育教育活起來;編排課間啦啦操,藝術節和學生興趣活動,讓藝術氛圍濃起來。寺溝中心小學圍繞“讓感恩成為行為”的校園主題文化,推行學生八大習慣德育教育模式。關莊鎮安王小學秉承“讓興趣滋潤童年”的教育理念,以課堂教學為渠道,以興趣小組為載體,以鄉村少年宮為依托,以各類競賽為平臺,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書法、聲樂、舞蹈、跳繩、球類、演講與主持等社團活動,構建適合學生發展、多位一體的校本課程,培養學生興趣愛好,促進學生特長發展。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人的發展,它不僅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學率,更重要的是培養和塑造一個個有鮮明個性,充滿創新活力的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統籌學科、統籌學段、統籌課堂,進一步提升綜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秦德增強調,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理應成為各級各類學校的應有之義。它對推進教育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專業成長,是教育發展的永恒動力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學校教育的厚度。銅川市和耀州區,都把促進教師成長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據銅川市教育局副局長樊蘊華介紹,他們營造濃厚的教科研氛圍,積極發揮市區兩級教研部門作用,不斷引領和提升教師教科研能力和水平。積極搭建平臺,提供豐富多樣的交流學習機會,改進教師培訓形式,全方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耀州區通過名校長、名教師評選活動,“素質提升”工程,與名校結對幫扶、教師短期培訓、聘請外地優秀教師輔導等方式,學習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著力實施青藍工程,落實“師徒結對,以老帶新”“強弱搭配,以強帶弱”,組織實施新教師的匯報課、青年教師的展示課、骨干教師的研究課、名優教師的示范課和高效課堂教學大賽(“四課一賽”)活動,充分發揮名師名校長的示范帶動和“雙學”先進個人的模范引領作用,努力培養出一批學有專長、教有成果的各級各類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并向全區輻射帶動。區內兩千余教師也不甘落后,孜孜矻矻,刻苦鉆研,為滿足社會日益提高的教育期待而不懈努力。全區上下形成了強大的鉆研業務、提高水平的教研風氣。

2016年,耀州區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

視導組建議,耀州區在此基礎上,要多渠道、多方式解決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強化體音美等薄弱學科教師補充機制;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完善“縣管校用”管理模式,加快教師由“學校人”向“系統人”轉變,推進城鄉教師資源合理配置;落實國務院“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在編制核定、職稱晉升、生活補助等方面出臺更多優惠政策,增強農村教師隊伍吸引力,使更多優秀教師能夠在農村學校留得住、教得好。

在本次視導中,漢陰縣教體局局長張小泉介紹了該縣改革教育人事管理體制、打通教師進城下鄉通道、重視后備干部培養、加強名師培養等做法。耀州區教科體局工委書記、局長張海峰表示,漢陰縣的做法,對改進耀州區教育很有啟發意義。將以這次視導為契機,優化評價機制,繼續強化教師隊伍建設,為把耀州建成陜西省教育強區而繼續努力。

課堂教學模式,是課堂改革的爭議焦點

在視導行政組召開的座談會上,一場爭論激烈上演。目前,耀州區正在推行“以學定教”“四步六環教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區教科體局教研室主任黨全明介紹了大致情況。隨即有在座的校長發表了高效課堂不宜有統一模式的看法。

實際上,從視導組發放的問卷調查數據來看,對高效課堂頗有微詞的老師并不在少數。

近幾年,在全國風行的高效課堂模式,爭議一直存在,而且激烈異常。傳統課堂是否一無是處,餐桌式教學方式是否完善科學,教師少講甚至不講是否就代表“先進”,區域教學要不要統一模式,教與學的關系到底如何把握,行政力量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等,都是教師關注和爭議的話題。“不斷提出來的各種教育教學名詞、概念和強行推進,不是讓教師明白了教學該怎么,反而讓教師糊涂了課堂是什么。無所適從是目前的比較常見的狀態。”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初教室主任潘燏說。

黨主任對此做了解釋:教學改革,不是要統一模式,起初的統一,是為了日后的“出模”;模式應該因學段、學科、課型、學情不同而有異;不建議使用導學案,抱定“因學定教”的原則,“四步六環”只是教學的基本步驟。

針對爭議和思考,視導組提出,耀州區依據教學相關理論,在學習、借鑒外地教學經驗的同時,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以學定教”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在目前教師教學能力偏低、教學質量亟待提高的現實情況下,這樣的探索實踐的確難能可貴。但是,從另一方面講,教學模式又不是萬能的,教學模式容易固化、僵化、標準化、格式化,容易使課堂教學出現千篇一律、“同質化”,使教師缺乏教學特色及教學風格。

好在耀州區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提出有模式不唯模式、實施有效教學等措施。建議耀州區在這一方面加大研究探索力度,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繼承優秀傳統教學方法,從學情、生情、師情、學科等實際出發,在學校層面,鼓勵學校從辦學目標、辦學特色、學科設置等實際出發,打造切合學校實際的課堂教學改革路徑;在教師層面,鼓勵教師不拘一格,發揮個人教學特色,探索個性化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層面,倡導和注重體現教師風格、體現學生差異、自主合作探究、體現課程特點的課改模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互動式、小組合作教學。探索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等科學、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推動課堂教學不斷突破、超越與創新,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

加強對目前課堂教學中關鍵問題進行探索研究:1.評價高效課堂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情況是高效、低效或者無效的?2.高效課堂怎樣更好地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主體”作用?怎樣有效突破教學重點難點?3.高效課堂怎樣解決過于注重知識技能及學習成績,忽視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問題?4.高效課堂怎樣關注優秀學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怎樣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怎樣使所有學生能夠快樂學習、學有所獲?5.高效課堂怎樣重視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等等。

在視導組開展的同課異構環節,耀州區兩名教師分別和從全省選調的兩位老師進行了課堂實際教學觀摩,從實踐層面對上述爭議做了生動詮釋。

小學語文“同課異構”活動,兩位執教老師分別是耀州區塔坡小學的辛穎老師和陜西師范大學的溫濤老師,教學內容為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課文《白楊》。

辛穎老師在引導學生整體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圍繞“白楊樹的特點”等問題,引導學生潛心讀文。溫濤老師以環境描寫和提示語為教學抓手,先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環境描寫對課文主題的烘托作用,再引導學生感受提示語在對話中的作用。

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教研員李琦評價道:兩節課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各有千秋,雖為“異構”,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兩位教師在教學中,都努力踐行課程改革及語文課程的理念。1.心中有學生。教學過程關注學生的“學”,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較高。2.心中有語文。關注“語用”,在體會課文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多種語言文字的訓練。3.教學基本功扎實,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兩位老師對文本解讀到位,教學方法適切。辛穎老師親切熱情,溫濤老師和藹幽默,都深受學生歡迎。

在另一場九年級數學《隱形的圓》同課異構中,耀州區教師孟雪峰和高新一中教師鄒國勝,分別從各自的理解和認識出發,都精彩地完成了這一節教材上“沒有”的課。

陜西省教科所中學教學研究室主任馬亞軍點評指出,一堂課中,學生、課程、介質、教師所占比重呈倒金字塔結構,上課的層次、節奏,對課程的挖掘,對學生的調控等綜合決定了課的藝術性。無論是講授法、啟發誘導式,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自學引導議論式教學法,四種方法往往是綜合使用的,原則是“以學定教”。他還以圖形與幾何為題,引導聽課老師從表象的圖形引發數學思想,挖掘課程深度,開掘其中文化內涵,從而促進思維發展,提高教學效益。

課堂教學改革的表面在課堂,實質是體制、機制、方式、手段的創新,我們的改革要走個性化的路子,一看效果,二看質量。四節課和專家的評課,引發全區語文、數學兩科教師的強烈共鳴。

扎好教育邊界,是和諧發展的迫切課題

在視導過程中,耀州區教科體局副局長安建利提出,基礎教育不宜太折騰。教學管理制度與課程改革實踐脫節,如教師工作量不好界定,應該有較為統一的研究與規定,使基層能夠有所遵循。目前仍實施的是“雙常規”管理規定,校長制訂制度也有后顧之憂,怕引起新的矛盾。中、省出臺了許多文件,面大量大活動特別多,是否可以壓縮活動,搞成若干“品牌性”活動。

銅川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馬芳琴也提到,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超過8小時,但“進校園”的內容與活動太多,學校的管理責任越來越大,但教師編制并沒有增加。減輕學生負擔,家長和社會培訓機構卻不斷給學校加負。

視導組發放的教師調查問卷顯示,有百分之二十的教師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這雖然原因眾多,但其中與教育成為大籮筐,什么都能往里裝;學校成為各種新觀念、新名詞的早先試驗田;各種檢查、資料、評比名目繁多;教師工作邊界一拓再拓,承載越來越多的功能與責任,所給從教人員造成的過度負擔密不可分。

原陜西省教育廳副廳長呂明凱在此次視導后感言,從當前義務教育學校的管理現狀出發,應該更多強調教育教學以學生為本,辦學興校以教師為本的理念,把調動教師積極性作為重要的管理思想,更多地激勵人、引領人,防止太多負能量的東西。

如何劃清學校教育的邊界,讓教育人專心致志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使每一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怎樣讓學校“冷下來”,讓老師“閑下來”,讓教育“靜下來”,是應該迫切思考和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