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是基礎教育的首要之義。柞水縣營盤鎮九年制學校逐步形成了“養德于心,育德于行”的特色德育,做有德之人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66”方案潤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觀,需要不斷地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學校特制定潤養教育“66”方案,以十大好習慣、十種陽光行為、十種責任行為、十個忠誠行為、必做的十件事、展示十樣成果以及評選校園六星為抓手,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于學生內心,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學生具體的行動。

十大好習慣:學習要提前預習、積極展示、及時改錯;做人要知恩感恩、誠實有信、敢于擔當;衛生要不亂扔棄、隨手撿放、物品整潔;儀表要穿戴整齊、站坐有姿、精神飽滿;禮貌要心態平和、語言文明、行為謙讓;飲食要不挑飯菜、少吃零食、勤儉節約;閱讀要喜歡讀書、勤于摘抄、善于感悟;安全要遵守交規、講究秩序、自防自護;運動要愛好廣泛、掌握技能、堅持鍛煉;作息要按時起床、按時上課、按時睡覺。

十種陽光行為:臉上常帶微笑;喜歡和人交流;喜歡體育運動;性格直率熱情;行為自信大膽;衣著得體大方;善于展示自己;與人和睦相處;勇敢面對挫折;樂觀積極向上。

十種責任行為:關心學校班級榮譽;自己事情自己做;樂于幫助有困難的人;善于幫助父母做家務;努力把每件事做好;勤奮學習立志成才;愛護環境隨手撿拾垃圾;犯錯不找借口及時改正;一人做事一人當不推卸責任;迎難而上勇于挑戰。

十種忠誠行為: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孝順父母,尊老愛幼;遵紀守法,遵章守規;言而有信,忠誠誠實;團結同學,善良友善;熱愛勞動,樂于奉獻;勤奮學習,志存高遠;愛護環境,自身當先;舉止文明,言語和善;敢于擔當,知錯必改。

好習慣、陽光行為、責任行為和忠誠行為要求學生實踐,班級進行評價。

必做的十件事:每天參加一小時體育鍛煉;每節課至少要有一次展示或提一個問題,或有一次點評;每學年至少主持召開一次班會;每學期至少要參加一次比賽活動;每學期至少要參加一次文體展演活動;每學期必須讀一本好書;每學期必須給“學校學生作文集”投一篇優秀作文;每學年必須參加一次師生談演講活動;每學期必須做一件感動父母、老師和同學的事;每學期至少參加一次環保公益活動。十件事由班級統一記錄、評價,小組督查。

展評十樣成果:一棵樹,一盆花,一件手工作品,一項特長,一本讀書筆記,一本學習筆記,一本錯題集,一本出題集,一本作品展示集,一本“感恩、學習”感悟集。學校每學期展評一次。

校園六星:孝敬之星,禮儀之星,勤學之星,才藝之星,管理之星,環保之星。學校一月一評,促使每個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

課堂是學校德育的主陣地。學校科任老師在備課和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通過創設情境、資料展示和交流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理解學科知識中蘊含的道德。如語文課開展課前三分鐘即興演講,名著交流賽,課本劇表演,演講賽;政治課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寫出小論文等。

學校專門編寫了《德育讀本》校本教材,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公民意識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環境教育五大主題教育,突出“三愛三節”內容。在班會上結合案例、故事、社會熱點事件等進行研討學習,讓每個學生透徹理解道德,做一個有德之人。

同時開展了課堂延伸實踐活動,走進經典實踐活動,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研學旅行實踐活動,自強自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悟德。

自主管理中實現自我成長

學校從2015年開始探索實行學生自主管理,經過近兩年實踐,初步形成 “163”學生自主管理模式,并在全縣中小學推廣。“163”自主管理即“一約六星三自主”:一約即一事一公約;六星即感恩之星、文明之星、勤學之星、才藝之星、管理之星、環保之星;三自主即學生自主管理、教師自主管理、班子自主管理。

學校成立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管理工作延伸到了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升旗、路隊、宿舍、餐廳、考試、社團活動、校園衛生、素質量化考核、綠色校園建設、美麗鄉村教育、感恩教育、各種文體活動等工作。

在班級管理中實行班長輪流制,以6人互助學習小組為單位,安排有值周班長、值日班長,每周一組,每天一人輪流擔任班長。在每學期初讓學生承包班級事務, 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愛好,找一份適合自己的事來管。適合管物的管物,善于交際的管人,喜歡組織的管事,讓每個學生人盡其才,參與管理。

“我校學生來自農村,孩子們普遍膽小、靦腆、自主能力差,家庭教育薄弱。因此,我們就想通過自主管理讓孩子們學會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生活自立、品行自律,變得膽大、自信,增強創新意識和主動性,做事從不得章法到有條不紊。”校長陳正林說。

那么,兩年的自主管理實踐到底帶給農村孩子哪些變化呢?

案例一:

小雷上小學六年級時,他的母親因病去世,父親長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姐姐上大學,也很少回來,所以,他成了一個留守兒童。當時,小雷的學習成績不好,漸漸地,他產生了自卑的心理。“覺得我事事不如人,不愿意與他人交流,一直獨來獨往,致使我的學習成績不斷下滑,所以,我更加自卑,于是,我產生了封閉心理。”

但在小雷上了中學后,每個班級都在實行自主管理的模式,他成為了一名班干部,開始參與班級管理。小雷管理班級衛生,起初他還是和以前一樣渾渾噩噩地混日子。“但經過老師的指導,我在心里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班干部,于是我決定嚴格要求自己,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行,我要從自卑中走出來,于是開始主動與他人交流溝通,試著交朋友,也常常與朋友談心,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使我明白了什么是責任,什么是擔當。”

在沒有實行自主管理前,小雷每個周末的生活都沒有規律,家里被小雷整得亂七八糟。“簡直都可以用‘豬窩’來形容了,地板上有許多垃圾,家里亂七八糟的,每次都等在外打工的爸爸或姐姐回家后收拾。”參與自主管理后,小雷生活慢慢有了規律,用完東西后放在固定的地方,每天早上按時起床,晚上按時睡覺,在家把家收拾干凈。

空閑時,小雷會充分利用這些時間來學習,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只知道玩。小雷還當上了數學課代表。“為此,我不得不努力學習數學,這樣才能做到名副其實。后來我在數學方面已經沒有問題了,我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在語文、英語方面下工夫,上初中后的幾門科目我也達到了中上游的水平,如果有同學問我數學題,我也會認真細心地為同學講解,逐漸從以前那個渾渾噩噩過日子的學生成為一個優秀生。”

案例二:

八年級 (2)班負責校門口的衛生,未實行自主管理前,學校安排打掃幾次,這個班就打掃幾次。實行自主管理后,他們自己經常輪流打掃,但是校門口的衛生還是不盡如人意。他們通過觀察發現,主要是由于學生帶零食和家長接送造成的。他們就想到從垃圾來源來徹底解決。辦法敲定后,就找班主任商量,上報到校辦公室。他們搜集了零食有害健康的視頻通過班班通播放給學生看,通過主題升旗活動和校宣傳欄向學生們告知零食的危害,還通過家長會向家長們多次闡述零食的危害和維護校門口衛生的重要性。功夫不負有心人,校門口面貌煥然一新。

從這些案例中可以管窺到,學生在自主管理的實踐中無形地實現了自我成長。

人人為有德之人是人類幸福地生活在這個社會的需要,期待該校探索出更多有效的德育載體和德育實踐,育出一批批有德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