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煥發出生命力——柞水縣城區二中“134”教學模式解讀
作者:柞水縣城區二中 宋英鴻
發布時間:2017-03-06 09:23: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從2013年10月,城區二中被商洛市教育局定為課堂教學改革試點學校后,11月份正式啟動了“優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推廣工作,現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134”教學模式。
一、研磨高效課堂,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模式
學校先后學習試用了杜郎口中學教學法、洋思教學法等教學模式和方法,引進了“五步三查”教學模式。2013年啟動了“優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推廣工作后,采用班級試點,年級推廣的步驟,先后在七、八年級4個學科12個班進行嘗試。2014年9月份又將高效課堂在全校三個年級7個學科18個班進行全面推廣,并得到縣科教局、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在縣教研室研究“524”教學模式理論支撐和指導下,通過對高效課堂教學的研磨和探索,結合實際情況,借鑒實踐經驗,學校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134”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134”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即:一案三查四模塊。 “一案”指:導學案。“三查”指:一查學生獨學情況(主要指課前預習);二查組內展示情況;三查學案整理和課堂達標。“四模塊” 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點撥、鞏固提高。課前20分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完成模式化預習和導學案,教師分類指導,實現信息傳遞和初步消化。課堂40分鐘學生展示交流,鞏固提升,教師點撥拓展,實現信息內化和吸收。
二、探索創新舉措,保障高效課堂的推廣力度
城區二中“134”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定型后,緊緊圍繞高效課堂建設的校本研修主題,研究探索出一系列的舉措,有效保障了高效課堂建設的推廣力度。
第一,把師生培訓作為高效課堂建設的先決條件。讓教師在教育理念和業務能力上要能勝任高效課堂,讓學生在心理上和行動上適應和喜歡高效課堂。特別注重對小組建設的培訓和學生展示能力的培養。各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成立學習小組,選出組長,由組長組織成員討論制訂有特色的組名、組訓、組規、口號、組徽、組歌等,并制作小組文化標識牌。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活動,如:安排課堂中心發言人、開組會、座談、游戲等,形成團結向上、勤于鉆研、積極展示的組風。教師應力所能及地為小組長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便利的學習資源。同時引導開展小組獨學、對學、群學、展示、互動、反饋與評價、導學案使用及整理學案等高效課堂常規學習行為。關注學困生的表現,樹立“展示者無錯”的觀念,放大優點,縮小缺點,提高學困生參與課堂學習、交流、展示的自信心。
第二,讓常規教學的各環節成為構建高效課堂的堅實基礎。優化學科教學過程,“備、講、輔、改、考”突出五個重點:備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了解和分析上;講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討論發言和展示上;輔的重點放在培優輔差上;改的重點放在對學生分層要求、分類提高上;考(作業、測試)的重點放在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將教案改革為教學設計,只備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甩掉過去抄書本、備知識勞民傷財的做法,這樣老師的工作量減下來了,為他們開展教學研究保障了時間和精力。學校研定的導學案模式由三部分組成:學習目標、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三大塊只用A4紙的一面,一頁可備兩課,大大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改革了課前預習方案,經過多次研究和實踐,學校把課表進行了調整創新改革,將原來的早讀改成20分鐘一節,保證語文和英語的預習,將晚自習改為30分鐘一節的自主學習課,保證第二天新上學科有充分的預習時間,為課堂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展示開辟了充足的儲備知識、培養能力的空間。
第三,領導班子引領層層過關。通過三個層次的高效課堂講評活動(一層是領導班子成員人人上好一節實踐課;二層是教研組長、學科組長、優秀教師上好研磨課;三層是部分教師上的過關課),對所有過關的教師頒發高效課堂合格證書。在學校領導班子的帶頭引領下,各學科的教學骨干也爭先恐后地講研磨課,成為第一批高效課堂過關合格的教師,在他們的幫助和指導下,各學科組的教師都積極參與,大膽嘗試,營造了一個人人參與建設和推進高效課堂的濃郁氛圍。
第四,骨干先鋒榜樣示范輻射帶動。學校積極培養骨干力量,發揮他們的榜樣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兩年來,選派20多名骨干教師先后到寶雞橫水一中、西安七十中學、西安鐵一中等名校學習考察高效課堂改革經驗,培養出了一批高效課堂教學帶頭人,也帶動了教師隊伍的整體提高。學校讓校內骨干、課改先鋒在高效課堂論壇上作專題講座,介紹經驗心得,進行課改培訓。在他們的推動和影響下,全校絕大部分教師已能勝任高效課堂教學,一些教改典型已經走出校門,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在教改實踐的推廣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第五,高效課堂改革實踐必須建立新的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機制,才會做到導向明確、有的放矢。學校首先提出了課堂高效八條轉變標準:教師的教變為幫助和引導;學生的學變為自主、合作與探究;師生關系變為朋友與導師;媒體運用上表現為整合與巧用;教材處理上變為“用教材”;學習評價上變為發展與開放;課堂管理上變為反饋與調控;對待自我上表現為反思與改進。在高效課堂教學評價上,采取捆綁式評價。由過去關注學生個體的評價轉為關注小組整體性評價。在學習和常規管理的每個環節,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個人的成績通常放在組內評價。旨在強化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督促學生在小組內開展互助,提高小組整體水平的同時每個組員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三、建立保障機制,營造高效課堂發展的溫潤土壤
城區二中成立了高效課堂建設領導小組,下設教研處、教研組、學科組、評審組等工作小組。制訂了《課堂改革暨高效課堂建設實施方案》《推門聽課制度》等一系列高效課堂建設工作方案和規章制度,詳實明確職責分工。將校領導和教務處人員分派到各個教研組,對各教研組的備課、上課、研課活動及時指導。學校對在高效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出色的教師給予表彰獎勵和績效加分,優先給予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并作為提拔任用的考察對象。同時,上級領導對學校推廣高效課堂給予了大力的協助和指導,縣政府主管教育副縣長、科教局局長、副局長等各級領導多次來學校觀課,并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2014年,縣教研室6名教研員在我校蹲點兩個多月的時間,手把手地示范指導。課改春風的沐浴洗禮,上級領導的熱心指導,全校師生的密切合作,為學校高效課堂建設的發展營造出一片溫潤的氛圍。
四、注重課題研究,帶動校本模式的深化進程
城區二中以落實校本教研制度作為課題研究的主要抓手,確立了以“高效課堂模式研究”為主課題,以“高效課堂背景下出現的各種問題”“各學科的教學模式研究”等為子課題的研修目標。給每位教師配發校本研修手冊,完成“一人一策”研修記錄,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做好記載和資料積累,把校本課題研究融入高效課堂教學實踐之中,以課題研究促進教學實踐,以教學實踐論證研究成果,提倡教師每課一反思、每單元一總結。教師通過記錄和積累課改中的體會、經驗和方法,實現了理論和實踐水平的雙贏。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課改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效。教師業務技能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逐步養成。學校先后有7名教師承擔了柞水縣課改實驗推導培訓任務,14名教師在大學區作了課改經驗交流,目前已有5個學科的校本研修完成了結題報告。2014年學校獲得“教育質量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