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渴望,新學校不斷增加。校長如何在建校之初,與學校利益相關的各個群體深入探討學校規劃,為學校未來發展謀求高遠的戰略定位,是擺在擔負籌建任務校長面前的棘手問題。

三年中我有機會參與兩所不同性質學校的籌建,作為有師范教育背景的校長,在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進行個案梳理后,就“解決好新建學校過程中需要哪些部門、團體、單位和人群參與;規劃建設的基本流程有哪些;校長需要面對的協作、對抗與妥協;校長如何提升自己的建設和規劃能力”作以下些許思考,希望對有籌建任務的校長有所幫助。

一、面對問題

1.政策銜接問題

建立公辦分校,問題來源于校內教師和學生家長的擔心,教師交通、住宿如何解決,家長反對師資被分享等。被邀約創辦私立學校需要面對政策的不配套,地產商重視商業利益等問題。

2.校長知識短板問題

校長擔負完善學校功能與建設規范落地間橋梁的作用,但與自身原有專業知識背景差異巨大。在學校孕育、設計、施工的全過程中,從選址、建筑布局、空間功能、交通流線系統、公共開放系統、教室及部室場景、水電氣暖功能落實等環節都極具挑戰。

3.參考文獻不足問題

文獻方面,建筑專業文獻沒有教育工作者介入研究,針對性不強;教育理論工作者的文章,能夠關注學校使用功能,但鮮有對籌建的具體進程指導;一線管理者撰文,多為結合學校文化和課程再造,改進學校空間功能的視角進行討論。校長需要的能夠結合建筑學與教育學理論與實踐、指導一線管理者建設新學校的文章缺乏。

二、化解策略

翻閱籌建兩所學校的工作記錄、請示報告、合作協議、會議記錄、招投標文件、設計圖紙、監理資料、設備采購參數等資料,結合文獻學習,得出校長需要明確和化解問題的方向和策略。

1.新建學校需要參與的部門、團體、單位和人群

民辦學校主要是出資方擁有決策權,從選址、規劃、招投標、設計、施工、設備購置等所有流程,校長需要和項目負責人,乃至企業法人反復磋商。需要協助投資方與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就辦學許可證等事項進行申請,參與相關評審會,獲得學校辦學資質。民辦學校開辦需要很多審批手續,在建設的同時需要成立學校董事會、完成教職員工招聘。建設完成后,迎接當地相關部門組織的聯合實地驗收。如果學校地處開發區,相關手續有可能需要經過區縣政府和管委會雙重審核。開發商投資的學校,優勢是校長可以省去很多與規劃、消防等部門打交道的程序。

籌建公辦學校一切工作都會以學校為主,校長肩負的責任也更重大。不僅需要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門的各相關處室進行討論,還需要和政府辦、發展改革委員會、編制委員會、財政部門、人事部門等磋商,與財政評審中心、建委、招標辦、政府采購部門等打交道,同時和學校所在社區、辦事處進行聯系。在設計、施工的過程中和設計單位、消防部門、供電部門、供氣部門、供暖部門、供水部門、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進行時時討論。建設后期最大限度地開展市場調研,和所有設備供貨商進行聯絡,在有限的資金下,配備更好的設施設備。

2.新建學校籌建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選址與土地和規劃部門打交道(規劃定點的學校,可以省略第一步),選對人口密度適中,地塊形狀大小合適,交通路徑順暢的土地,為學校未來發展找到生源基礎更優的地點。第二步,和教育行政部門內部的規劃、人事編制、資金部門具體磋商,根據土地大小和周邊社區適齡人口數量,確定學校規模、建設投入總額、教職工配比等數據,聘請相關專家進行可行性研究,找準籌建學校工作的起點。第三步,新建學校投資規模較大,需要當地發展改革委員會的審批立項,審批立項需要有教育行政部門會議紀要,政府辦公會紀要、可行性研究報告等,只有完成立項,資金、人員才可能在后期按時配套(編制部門和政府人事部門后期的配合,財政局文教部門和教育局資金部門后期的預算安排)。第四步,進行設計招標,與設計公司研究學校空間布局,完善學校各區域功能。第五步,向財政部門評審中心遞交設計概算和設計圖紙,經評審中心認定后,資金才能下撥。第六步,施工招標、監理招標,相關企業進場施工。校方需要適時了解工程進度,便于協調政府部門控制資金撥付進度。第七步,設施設備編制采購方案,報財政局評審后,進入政府采購程序,與施工進度協調,落實到貨時間節點。第八步,文化設計(景觀設計、軟裝設計)招標評審,與土建企業協調工期,這一環節力求避免多方公司同期施工,造成后期工程質量扯皮。第九步,基礎設施項目驗收,包括土建、暖通、水電、弱電、安防、消防、環評、裝飾裝修等多個項目,每一個部門的驗收都是學校順利開學讓家長和學生放心的保障。第十步,教學設備進場,教師進行環創,迎接新的學期開學及學生入校。

3.新建學校校長需要面對的協作、對抗與妥協

校長及其團隊都希望建設的是一所永續學校,主觀上希望和學生成長的需要相匹配,和教育發展方向相一致,和自己的辦學主張相銜接。期許新的學校既能承載學校文化,又能搭建課程平臺,還能面向社區有一定的開放度等。但受各方條件的制約,實施過程中只能盡力縮小愿景和現實的差距。以我參與籌建的某所學校為例來說說。

第一是政府職能與教師訴求間的協調。新建學校遠,若讓教職工輾轉十余公里到新學校任教,生活保障必須跟上。最大的保障就是教師住房。為了引入優質資源,公共事業局多方聯系開發商,終于在3公里外找到團購房源,這是他們原本不需承擔的工作職能;校方面臨團購房源不理想,需要做好教職工思想工作。多方的努力和讓步才能推進工作。

第二是有限的資金建什么是個大問題。校長在基礎設施和美化裝飾上必須有所取舍。學校理想狀態是起步功能完善、景觀精致、文化滲透到位,現實是第一步必須滿足基礎設施建設,避免未來大拆大建。籌建中開發區管委會同意把有限的資金保證搭好建筑框架,例如地下停車場、餐廳、體育館等基礎設施得以一次規劃到位,公共空間的分布也在現有土地面積上做到最大化。開發區為此調整規劃,從8000平建筑面積改為18000平。

第三是多方爭取落實市本級財政投入1000萬設備資金。設備采購調研,方案編制,細化設備參數,接受財政評審等工作,必須依據充分。財政評審很殘酷,因西部省份還不能像北上廣等發達城市那樣,深刻認識設施設備的品質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學校多次努力也只能接受折中的設備采購資金方案。

4.新建學校過程中校長如何提升自己的建設和規劃能力

方法一,必須主動進行文獻閱讀,建構屬于自己的空間管理理念,乃至規劃學校發展的認識體系。

方法二,必須經歷必要的實地考察,置身規劃、設計、建設超前的學校中,直觀認識學校空間領導布局的重要作用,并主動影響教育行政部門中的相關處室轉變對學校建設的認識。

方法三,必須學習必要的結構、水電等建筑領域專業知識,提升自己與相關專業人員的對話能力。

方法四,必須明晰自己的辦學主張,可以和建筑設計融合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學觀等,在立足本校籌建資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空間規劃的系統想法。

正如專家學者建議的,校長籌建學校的能力,“是校長對如何讓學校所有空間更好地服務于師生發展而進行策劃設計、組織實施、評估改進的能力。對于新建校,校長的空間領導力更多體現在參與和領導新學校的整體設計上。”“需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去探求設計過程中那些被設計師忽略、被掩蓋的地方。”

三、政策建議

通過對籌建兩所不同體制學校艱辛而復雜的過程反思,作為民生工程的義務教育學校建設,不管現在還是未來,都是政府投資建設的重點領域。為了節約資金和資源,建設永續學校,讓學校的建筑空間發揮其更大的教育效能,需要必要的工作改進,實現建設理想學校的愿景。

1.學校辦學體制的政策支持

學校均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制有別,但其功能都是服務于社會民生,在教育部近年大力倡導集團化辦學的大背景下,公辦優質資源吸引社會資金創辦優質學校的配套政策法規應早出臺,快出臺。

2.校長培訓內容擴充的支持

教育系統培訓資金加大,但和學校建設相關的人員培訓還很匱乏。如校長復合能力的培訓,總務后勤人員招投標能力、財務管理能力、市場調研能力等的培訓均需配合學校建設的發展給予必要的規劃實施。

3.學校規劃適度超前的認識

中國已經過了數量取勝的初級階段,建設新學校要立足本地區社會事業發展,更要在設計和規劃上適度超前。政府全額投資的學校建設,應是所有建筑規劃中最應具備超前性的場所。

4.政府部門支持體系的重構

配合學校高標準的發展,需要引入更多的專業人才參與籌建,政府部門支持學校建設的組織體系需要調整和改進。既要滿足高速建設需要,更要實現學校建設對教育事業效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