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往將重心放在敘事之外的華語電影相比,《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文本,應該說一定程度上是很扎實的。有一定小說閱讀量的觀眾,都很容易接受并且理解作者如此做的用心。對于小說而言,擺弄結構的目的和電影創作是一樣的,創造屬于自己的敘事方式,并借此表達小說主題,最終使得形式和內容完美結合。在此基礎上寫就的劇本,拍成的電影,在藝術追求上,并無二致。當然,最終的結果如何,這可能會受制于諸多因素,如觀眾的接受度,創作人自身的才華還有臨場表現。有一點不能忽視的就是,稍微有點藝術追求的電影人,都希望拍攝出與眾不同的電影,尤其在題材其實是有限的情況下。對于《羅曼蒂克消亡史》而言,三十年代上海灘的傳奇故事,是華語影視圈常常會涉及到的題材,常規敘事,很難出新意。這樣的情況下,打亂時空,多線敘事,就成了推陳出新的好辦法。而對于文本而言,某種程度上,結構就是內容。很多一流的現代作家,也都在這條路上做著探索,而且為我們留下了偉大作品。因此,導演的敘事理念是創作的正途,算不得嘩眾取寵。但是,目前關于影片,存在不少的質疑之聲。而其主要內容,就是它令人費解的敘事方式。而各種看不懂的呼聲此起彼伏,又產生了很多闡釋電影內容的文字。拋開所有借機宣傳的商業目的,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就是一部需要額外解讀的電影。于是,一個很大的疑問產生了,對于這個故事而言,這是有必要的么?然后,默默回想,總覺得,這些年來,似乎在華語電影范圍內,這方面的聲音越來越多。排除觀影不認真的因素,每當我看到關于看不懂之類的言論,都忍不住回想一下,為什么一部普通的院線電影,要拍到常常讓觀眾看不懂,需要有人發文替導演和編劇解讀他們的創作思路和目的。這似乎有些荒謬。《羅曼蒂克消亡史》以及它無法與之比擬的《教父》和《美國往事》,三部影片在渴望達到的氣度和格局上較為相似,然而,后面兩部影片,除了因為太長,人物眾多,背景繁復會要求觀眾必須集中注意力之外,它們不存在看不懂故事的可能性。這不由令人感到,很多時候,花樣翻新的結構并不是讓電影出眾的良方,反而是遮掩敘事功力不夠的技法。當然,不能以此斷言程耳會如此寫他的黑幫故事的原因,至少,哪怕是當年一部電視劇《上海灘》,都已經切斷了所有想要以常規敘事取勝的同類影視劇的退路。導演的心思,由此可以理解。但還是那句話,對于當前這個故事,這樣的影片結構合適么?更直白一點的說法是:這個劇情是否能掌控結構,結構又是否能帶動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