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民族藝術,傳承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動力,也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源泉。優秀的民間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華縣皮影、鳳翔泥塑、安塞剪紙、洛川毛麻繡、渭北面花等,無不向我們活靈活現、真真切切地展現出一幅幅穿越時空的畫面,它們是那么生動,那么有溫度,或溫文爾雅,或濃艷熾熱,如潺潺溪流,如咆哮的江河,一次次地撞擊著我們,讓我們瞬息錯愕于時空之間。

在西安高新國際學校民間藝術探究社團,一群現代都市里的孩子,被一種古老而神奇的藝術圖案——“抓髻娃娃”深深地打動了,他們在一大堆的剪紙、麻袋片、毛線等材質中尋找著屬于自己的“語言”,無所顧忌、毫不掩飾,盡情地訴說著他們的世界。他們笨拙又極其認真地剪裁,他們穿針引線,靈巧的小手在毛線與麻布中穿梭,可以說:“針下有生靈,紙上蘊真情?!彼麄冎赡鄱鵀⒚?、天真而縝密,一雙雙“上帝之手”正在創造出一件件撼動人心的藝術作品,讓我們的心靈毫不遲疑地一次又一次滌蕩在這一片藝術的海洋里。

剪紙中的“抓髻娃娃”

抓髻娃娃是民間藝術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式樣,包含多種含義,如祈福、送病等。“抓髻娃娃”在靳之林先生的書中甚至被尊為是“中華民族的保護和繁衍之神”。在陜北民間藝術作品中出現的女性抓髻娃娃、男性抓髻娃娃、陰陽抓髻娃娃等形態各異,抓髻娃娃雖然造型眾多,但都具有“兩臂向天上舉外撇,雙腿朝地向外撇”的類似女人生育孩子狀,象征著生生不息。

呂勝中先生是一位剪紙“玩家”,一位架起民間藝術與現代藝術橋梁的藝術大師,當我第一次看到他藝術的生命符號——小紅人時,深深地被震撼,那種民間藝術的記憶被激活,這種深入骨髓的感覺伴隨我走過后來的美術教育之路。記得當時 “小紅人”這種符號被我帶到小學生的課堂上時,孩子們毫無陌生之感,似乎喚醒了生命成長的意識。在孩子們的剪紙作品當中,我不能說他們表現手法有多么純熟精美,但正是這種笨拙又極其認真的態度,反倒有我們成人模式化的思維所不能表達的最質樸、也最有原始氣息的藝術形態。每一個生動可愛的小紅人、抓髻娃娃或許正是他們自己,他們的小伙伴。他們創作出一些承載孩子們獨特解讀的新圖案,圖形中有他們喜歡的小辮子、燈籠裙、似雞似鳥的圖案,還有他們嬉鬧逗趣的狀態,以及屬于他們獨特視角的新符號。小朋友的心靈世界是奇妙的、奇異的,也是無所顧忌的,他們愿意表達,愿意講述,更愿意徜徉在自己的絢爛世界里。對于我來講,我只需要靜靜傾聽,聽他們娓娓道來!

我們說教育需要洞悉兒童的心理,呵護稚嫩的心靈,開發學生的潛能,我想我們做到了,幾個學期下來,收獲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一張張、一個個鮮活靈動的作品展現在我們面前,剪紙抓髻娃娃的容貌變了,但傳遞出的美好祝愿和美麗的故事一點沒變。

兒童畫中的“抓髻娃娃”

兒童畫和民間美術二者的風格有許多相似之處,將民間美術融入兒童畫的教學實踐中,以創意為倡導,從兒童畫的原生態入手,強調個性的發展,嘗試將民間美術的造型構圖、色彩、技法三方面應用于兒童繪畫當中,進行滲透與拓展。因此,在輔導“抓髻娃娃、小紅人”的創作中,融入兒童繪畫的意識,因為兒童畫從最初的涂鴉期,就是從點、線、面開始?!盃恐桓€條去散步”,孩子們用線條表達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線條是繪畫造型的基本元素,豐富多變的線條形成了稚嫩圖畫,而天真爛漫的畫面,感染力極強。剪紙的紋樣“毛毛紋、月牙紋……”在孩子的筆下生花,跳躍而富有童趣,顏色則熱烈、鮮艷,和兒童畫的色彩有異曲同工之妙。

毛麻繡中的“抓髻娃娃”

洛川毛麻繡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苑中的軟雕藝術,創作材料以麻袋片為底,用彩色的毛線、棉線、花布為原料,采用扎、織、繡、編等方法制作而成,其造型大膽夸張、紋樣稚拙、色彩濃烈、想象奇特,極富有民族特色,充分顯示出了廣大勞動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非凡的智慧?!蹲偻尥蕖肪褪瞧浯碜?,它表現的正是我們祖先在遠古時對生命與生殖繁衍的崇拜,毛麻繡造型夸張、色彩鮮艷,被國外友人稱為“中國的畢加索”。我校學生創作的毛麻繡是在剪紙、刺繡、農民畫的基礎上,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用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對抓髻娃娃、小紅人、象形文字、龍、蓮花、牡丹等元素進行融合,不僅提高了學生創作意識,而且還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傳承民族藝術的情感。毛麻繡藝術進校園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還鍛煉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創造力和藝術感受力,更重要的是保護并繼承了我國的傳統藝術。

上圖為學生作品——抓髻娃娃,它是民間剪紙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形象,包含多重含義:祈福、送病等。孩子們將剪紙的造型手法和剪紙的語言運用到毛麻繡的形象創造中,花紋則用鋸齒紋、月牙紋進行裝飾,顏色用紅與綠搭配,“大俗而大雅”針法以長針為主,背景則用繪畫的形式畫了形象逼真的龍。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尊貴的象征,還有鳥、花兒、魚等,藝術語言豐富而有內涵,就像呂勝中先生所說:“紋樣之紋和文字之文是一樣的,它連起來就是一篇文章,是可以解讀的。”而這幅作品似乎給我們詮釋著這句話,而我相信每個觀者的解讀是不一樣的。

民間藝術進校園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還鍛煉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創造力和藝術感受力,更重要的是保護并繼承了我國的傳統藝術。當今藝術教育的育人功效日益凸顯,我們應該進一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入民族傳統藝術,只有更加有效地豐富美術課外教學,小學美術教育才會真正擁有自身的特色和分量。